打开卫星地图俯瞰盐城,一片灰褐色地貌沿着海岸线向外海晕染,如同一把打开的折扇。这是国内少有的“无山之城”,全境没有一处自然山脉。
这是2024年10月29日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条子泥湿地拍摄的潮汐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吕帅 摄
海水与陆地的日夜争夺,成就了绝佳的天然海盐制作场地。这座以盐为名的城市,依“海”而生,因“盐”而建。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海盐文化的底蕴在串场河里缓缓流淌,裹着盐粒的咸涩,浸润了千年盐渎的历史脉络。
2023年9月6日无人机拍摄的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这是广袤大地上神奇的书写——潮汐和大陆碰撞出的这片滩涂至今仍在生长,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潮间带湿地和规模最大的辐射沙脊群。
白鹭栖息在夕阳下东台条子泥湿地(2023年9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海潮涨落间,无数由潮汐往复冲刷而成的水道从大海中现身,像数不清的参天巨树在广袤的滩面上生长,形成一片气势磅礴的“潮汐森林”。
这是2024年10月29日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条子泥湿地拍摄的潮汐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孙家录 摄)
这里有蓝色星球上最美的迁徒。全球九大迁飞通道中最繁忙一条——“东亚—澳大利西亚”的重要驿站就在盐城黄海湿地。
黑脸琵鹭在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上空飞翔(2023年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1986年,来自北方的驯鹤女孩徐秀娟,怀揣三枚鹤蛋,独自登上南下列车,辗转来到盐城珍禽保护区,人工繁育丹顶鹤的研究就此开始。一年后,她为了寻找两只受伤的天鹅,体力透支沉入河中,23岁的青春永远留在了这片滩涂深处。在盐城,以生命守护候鸟的生命通道,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传唱至今,守护候鸟代代传承。
这是徐秀娟与湿地中的鹤(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2024年12月15日,丹顶鹤在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栖息觅食。新华社发(汤德宏摄)
被民间称之为“四不像”的麋鹿,曾在中国生活数百万年,20世纪初,麋鹿在中国绝迹。1986年,39头麋鹿从英国伦敦运抵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饲养。从39年前的39头,到如今的8200多头,麋鹿种群数量增长了200多倍,其中野外麋鹿种群数量占比四成多。
2024年9月22日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的黄海野鹿荡拍摄的麜鹿(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周社根 摄)
潮涌黄海,浪叠千年。在蔚蓝与翠绿的交界处,盐城正演绎着人与自然最美的协奏。
群鸟栖息在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2023年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统筹:吴炜玲
编导:赵世芸
作者:毛俊、程琳
配音:赵世芸
视觉设计:夏勇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