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8号线金鱼胡同站 本报记者 陈晨 摄
近日,外交部发言人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段主题为“中国最美地铁站”的视频,向全球力推中国地铁站,邀请外国游客来中国走走看看,引发海内外网友关注和热议。在很多城市,地铁站设计极具新意,犹如一道流动的风景线,串联起城市文化脉络。
文化舞台
“每个地铁站都是深圳文化的风景线。”4月3日,76岁的山西书法家王朝珠来到深圳地铁10号线孖岭、冬瓜岭等车站书法站名前打卡合照,事实上,整条10号线的书法站名,皆采用了王朝珠老人的书法设计。
2020年8月深圳地铁10号线开通前,曾向全国公开征集站名书写。王朝珠投稿的隶书作品因敦厚可爱、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被采纳,但王朝珠本人却一直没机会亲自到深圳看看。今年3月,王朝珠外孙女某社交媒体上发了一条“寻字帖”——收集深圳地铁10号线站名图片,让王朝珠的“神仙书法”迅速出圈,也让这一条通勤线路化身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新热点,网友也亲切地称王朝珠为“山西姥爷”。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深圳地铁共有1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6号线、10号线的66座车站站名由来自全国各地的9位书法家题写。
短短的地铁站名,在不同书写者的一撇一捺间为这座城市开放、包容、务实的气质留下了注解。
不仅是深圳地铁站的书法,如今,北京、西安、重庆等城市的地铁站设计也兼具艺术性和实用功能。这些体现非遗元素、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的设计,让地铁站这一具有通勤意义的物理空间,成为展现城市文化底蕴的舞台。
流动风景
春日里的北京地铁6号线平安里站,既是一座繁忙的枢纽站台,也是一处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的城市风景。青砖灰瓦的外形与周边的老北京胡同、四合院形成呼应,站内则以“市井文化”为设计主题,巧妙融入了上元灯会的元素。站厅立柱结合走马灯造型,走近可看清非遗传承人手工制作贴在上面的皮影戏形象,顶部悬挂着错落有致的方形吊灯,暖黄色的灯光透过镂空灯罩洒落。“通勤换乘的时候看到这么赏心悦目的站台设计,会瞬间觉得心情愉悦起来。”在北京上班的刘女士说。
“坐地铁也能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来西安旅游的王大林说。西安的地铁8号(环)线的寒窑站颇具古韵,从命名到设计理念,都来自秦腔名剧《五典坡》。曲江寒窑遗址就在车站B1口。以“曲江流饮渊源长、寒窑情缘佳话传”为设计主题,站内的大幅壁画和一尊尊雕塑,讲述着王宝钏苦守寒窑的故事。寒窑站的车站站标,则展示了薛平贵与翘首以盼的王宝钏对立而望的动人情景。
“第一次上班经过的时候,我就被它的设计震撼到了,简直是未来科技感拉满。”深圳市民霍女士说。深圳福田区的岗厦北地铁站被称为地铁界的“颜值天花板”,通过天井将阳光引入地下,格外通透明亮,抬头就可以看到令人震撼的白色网格穹顶。
岗厦北站开通后,科技感和艺术性兼具的设计风格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打卡。渐渐地,很多来深圳的游客也将岗厦北地铁站列入自己的打卡清单。“这个地铁站也太惊艳了”是不少游客对它的评价。
交旅融合
地铁站建设是城市整体规划的重要一环,自然也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的配套设施,四川成都的西博城站采用了下沉式的设计方案,和周边的市政设施一体化设计、一体化修建。乘客在站厅层候车时,就可以看到旁边市政公园的满眼绿色。头顶跑汽车、脚下坐地铁、抬眼就见绿、出门进公园的设计理念,给予了地铁站面对极限大客流时的疏通能力,也让站点融入了城市整体的景观设计,体现了自然之趣。
上海浦东新区的地铁16号线滴水湖站的设计灵感汲取了上海市花白玉兰花的意象,乘客一出站就可以饱览滴水湖的湖景,实现了城市交通到自然景观的无缝切换;国内首个与居民楼“共生”的高架轻轨站——重庆李子坝站掀起了游客在此进行“口吞轻轨”的创意打卡热潮;成都地铁5号线青羊宫站的壁画再现“青羊肆”的古老传说,18号线天府机场站用流线型设计演绎“蜀道祥云”的现代美学……
在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郑群明看来,这些城市的地铁站点不仅是交通节点,更是展示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微型博物馆。“从文物活化到非遗传承,从地域叙事到科技创新,这些流动的文化站点不仅重构着城市空间美学,更塑造了现代都市人的文化认知图谱,凸显了主客共享的功能性与艺术性价值,是交旅融合的优秀范例。”
郑群明认为,这些“最美地铁站”在海内外的传播,一方面可以让全世界游客感受到中国城市热情好客的“温情”,吸引国外游客旅游打卡,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科技发展与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中国不同城市的区域文化和艺术创造,增强中国文化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短短数日打卡地铁10号线沿线站点,在深圳岗厦北地铁站激情挥毫,前往深圳图书馆北馆、甘坑古镇等地标景点参观……王朝珠跨越近2000公里的圆梦之旅画上了句号。这位“山西姥爷”遇见了深圳的美好、开放、热情、包容,这场跨越山海的动人故事,也成为笔墨书香与地铁飞驰间的一段佳话。(郝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