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科“爆发式”增长,还需写好“后半篇文章”-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1/23 09:52:35
来源:工人日报

老年医学科“爆发式”增长,还需写好“后半篇文章”

字体:

  “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病,需要在不同的科室间跑来跑去”——据1月18日《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为了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自2019年起,我国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要求各地探索建立老年医学科。近年来,老年医学科数量“爆发式”增长,但还面临基础建设落后、人才储备不足、观念转变滞后等问题。

  当前,不少老年人处于“多病共存”的状态,《“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显示,中国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这意味着,在传统的专科诊疗模式下,老年人需要辗转多个科室就诊,不仅要多掏挂号费、检查费,还可能出现用药冲突。由此,针对老年人的“共病”特点,开展综合评估和“一站式”诊疗,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在这种情况下,老年医学科应运而生。在各地推动下,截至2023年底,国内共有6877个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了老年医学科。去年,国家卫健委下达最新的量化任务指标:“2027年末,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规范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力争达到80%”。

  从数量上看,老年医学科的增加速度值得肯定,但从现实痛点看,还面临一些瓶颈。例如,一些医院老年医学科简单挂靠在心血管科、神经科等科室之下,诊疗观念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再如,长期以来,老年医学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健全,人才储备不足。去年,“老年医学与健康”刚刚升格为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有待摸索。还有,公众对老年医学科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仍然不高,不少人还会将其混淆为“康复科”“临终关怀科”。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在当前的医疗体系中,老年医学相关科室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我国医保支付实施单病种打包付费,也就是说,不论老年人身患几种疾病,都只能按一个病种付费,这与老年医学科“治共病”的理念不匹配。另一方面,老年患者病程长、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而基于现有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平均住院日、病床周转率都是考核指标,这使得老年医学科处境尴尬。

  破解这一难题,需建立与老年医学科发展相适应的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比如先进行充分调研,制定包含疾病评估、临床诊疗、慢病管理在内的医疗服务流程规范,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医保“共病支付”和考核“指标调整”的可能性。只有“指挥棒”变了,其他环节才会跟着变,才能真正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

  提升老年医学科的发展质量,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扭转人们就医的固有观念,到提振医疗机构科室建设的信心;从培养医生,到组建多学科协作团队……这些需要持续关注,也需要卫健、医保、教育、民政等多部门协同配合。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在这一背景下,建好老年医学科,是满足老年人医疗需求、提升晚年生活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助力“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应然之举。(陈曦)

【纠错】 【责任编辑: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