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泳池和海灘是度假消暑的不二去處。人們在水中享受清涼的同時,,也把水池和沙灘變成了五彩斑斕的泳衣秀場,。泳衣,是指在水中或海灘活動時穿的專用服裝,。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古人游泳時都沒有專門的泳衣,現(xiàn)代觀念中的泳衣是在游泳成為一種體育運動之后慢慢發(fā)展起來的,。一部現(xiàn)代泳衣的百年流變史,,也是一部人文觀念與科技發(fā)展的進化史。泳衣的變遷對游泳運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也體現(xiàn)了人們對時尚,、實用、健康等理念的追求,。
1 最早的泳褲沒有松緊帶
在古代,,受政治、文化,、宗教等社會因素的影響,,東西方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游泳衣。古希臘時期,游泳雖不是古奧運會的比賽項目,,但是也很受人們喜愛,。那時人們把鍛煉有素、皮膚黝黑看作美,,在比賽時無一不是裸體上陣,,游泳也不例外。但到了歐洲中世紀時期,,宗教神學把人體禁錮在各種筒式長衣中,,這導致游泳運動在很長時間內(nèi)停滯不前。
在東方,,有人說,,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展游泳運動的國家,因為《詩經(jīng)》中有“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游之”的句子,,意思是在水深的地方就用竹筏舟船渡過,,在水淺的地方就潛水或游泳渡過。中國古人游泳一般穿著生活裝,,主要以蔽體為主,。《七俠五義》《濟公全傳》等清代小說里出現(xiàn)過潛水時用的“水衣”“水靠”,。據(jù)說是一種用魚皮,、海蛟皮或鯊魚皮制作的連體潛水服,表面光滑且保暖,,可以讓人在水下待的時間更長,、游得更快,比如“翻江鼠”蔣平下水時就常穿這種衣服,。
17世紀,,歐洲貴族女子得到了醫(yī)療洗浴的機會,但是她們得把身體裝入筒式的長到腳踝的厚汗衫里,,并戴上帽子和手套,。這種用于在公共場所穿著的浴衣寬大而僵硬,袖口在水里能散開,,很不舒服,。
19世紀,受教育改革的影響,,游泳作為一項娛樂活動及競技活動而快速發(fā)展,,最早始于英國。1862年,英國的一個俱樂部在倫敦的體育館舉行了歷史上有記載以來的第一次正式游泳比賽,,因而正式的游泳衣也就相應問世了,。但是由于嚴格和封閉的社會禮儀、思想文化,、倫理道德觀等因素的影響,當時泳衣的設(shè)計制作理念是根據(jù)游泳的特點在生活服裝的基礎(chǔ)上進行改造的,,非常復雜繁瑣,,并不有利于游泳運動。
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男士泳衣是一種厚卡其布制成的肥大的橫格衫和短褲,,短褲沒有松緊帶,,因此入水后經(jīng)常會下滑,有時甚至會滑到腳踝上,。19世紀末,,女性開始參與游泳運動,此時的女式泳衣是一種長袖長褲類似兒童睡衣的編織服裝,,腳上穿長及膝蓋的不透明絲襪和系帶布鞋,,長袖外衣里面還要穿貼身襯衣。穿成這樣下水后,,簡直就像一個大布袋,。
2 連體泳衣誕生
在現(xiàn)代泳衣一百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男士泳衣的演變趨于平穩(wěn)發(fā)展,,而女士泳衣則趨于跳躍式發(fā)展,,變化幅度很大。
20世紀初,,各國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人們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體育運動也逐漸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設(shè)計制作符合相應體育運動項目的服飾,,已成為當時服裝制造業(yè)需迫切解決的問題。在這一時期,,男式泳衣已簡化為單一的短褲形式,,十分便于游泳。女式泳衣的發(fā)展也發(fā)生了一次飛躍,,誕生了十分經(jīng)典的連體泳衣和分體泳衣,。
一進入20世紀,就出現(xiàn)了專供女性穿的無袖泳衣,。1907年,,澳大利亞出生的女游泳選手安妮特·凱勒曼打破常規(guī),為自己設(shè)計了一套合乎實際需要的泳衣。她的做法是將泳衣與歌舞雜耍演員的緊身絲襪相結(jié)合,,從而設(shè)計出緊貼皮膚,、便于游泳的連體背心式泳衣。當年,,她因為在美國波士頓海灘穿著這種暴露手臂,、腿部和頸部的連體泳衣,以妨害風化罪被逮捕,。凱勒曼被逮捕的事件引起公眾關(guān)注,,反而推進了這款新式泳衣的普及。1910年,,連體式泳衣成為歐洲部分地區(qū)女子泳衣的標準款式,,并被指定為1912年夏季奧運會官方女子游泳衣。
20世紀30年代可以說是泳衣時尚的黃金時期,,推出了眾多新樣式,,尤其是連體露背式女泳衣和分體式女泳衣的問世,成為人們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
1930年,,由于日光浴開始流行,連體露背式泳衣率先在歐洲問世,。在眾多流行元素中,,有兩個裝飾性元素幾乎貫穿整個20世紀30年代的泳衣界,一是腰帶,,二是條紋,。從1930年開始,西方時尚畫報刊登的時髦女郎泳衣上都裝飾有腰帶,。這種泳衣的款式特點是連體式,、上下同色或者異色,腰節(jié)處釘有褲袢,,腰帶穿于其中,。1930年至1932年間,泳衣上下異色居多,,腰帶顏色一般也與泳衣相異,,帶寬約3至4厘米,有帶扣,,材質(zhì)為金屬,、塑料等,也有用同種材質(zhì)編織出裝飾帶扣,。1933年以后,,腰帶款式多變,。有時只是一根系帶,繞腰一周或兩周后系扎打結(jié),。
與腰帶同時期流行的,,還有條紋圖案。最常見的是上衣織成等寬橫條紋,,再配以腰帶,,這種款式在20世紀30年代初廣受歡迎。條紋的設(shè)計多樣化,,豎條紋,、斜條紋、波浪式條紋等,,或位于背心上,或位于裙褲下擺處,,或腰間,,或遍布周身,粗細間隔變化豐富,。除了條紋,,幾何或塊面分割的圖案也很風行。
1934年,,上下身成套的分體式泳衣問世,,次年開始在中國嶄露頭角。獲得遠東運動會女子一百米自由泳冠軍并打破遠東紀錄的“美人魚”楊秀瓊,,為《良友》雜志拍照時就身穿一套上下身分斷的泳衣,。這一時期,泳衣材質(zhì)也有了很大突破,。美國尼龍衣物生產(chǎn)商詹森(Jantzen)在設(shè)計制作泳衣時,,摒棄了以往沒有彈性、吸水性強的棉毛材質(zhì)和人造纖維,,改以高彈性,、高透氣度、低吸水力的尼龍布料,,使得泳衣更貼身,、更方便運動。尼龍泳衣一面世便大受歡迎,。
3 “像一顆原子彈”的比基尼
20世紀40年代中期,,剛剛結(jié)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令各國陷入物質(zhì)匱乏的窘境。幾乎一夜之間,,西方時尚圈的奢華之風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對簡約和實用性的崇拜,。與此同時,女性地位在二戰(zhàn)期間大幅提高,,世界各地的婦女解放運動風起云涌,。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1946年誕生了在當時看來驚世駭俗的比基尼泳衣,。
比基尼原本是一個地名,,它是位于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一個無人珊瑚島。從1946年開始,,美國在“托管”的比基尼島上進行核試驗,。6月30日,一枚威力空前的原子彈在島上引爆,,震驚世界,。同年7月,一位研究空氣動力學的法國人路易·雷阿爾設(shè)計了一款由三塊布和四條帶子組成的女式泳衣,。這種世界上遮掩身體面積最小的泳衣樣式簡便,、小巧玲瓏。若穿上它,,身體的絕大部分都會裸露出來,。雷阿爾預測,這種泳衣的發(fā)明是對傳統(tǒng)觀念的挑戰(zhàn),,對世界的震撼不亞于剛剛爆炸的原子彈,,于是就用原子彈的爆炸地“比基尼”來命名這款泳衣。在法國圣特洛佩的海濱舉行的泳衣發(fā)布會上,,比基尼泳衣甫一亮相便引起公眾嘩然,。在它問世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意大利,、西班牙等地中海國家都明令禁止穿著,。梵蒂岡認為穿比基尼有罪。美國也不允許在公共海灘穿比基尼,。1951年倫敦第一屆世界小姐大賽,,組委會禁止參賽選手穿比基尼。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好萊塢才開始接納比基尼?,旣惿彙袈渡泶┍然岬乃囆g(shù)照片出現(xiàn)在各種時尚雜志上,人們才開始對這種性感的泳裝另眼相看,。
事實上,,直到上世紀90年代,仍有很多國家拒絕接受比基尼,。后來,,沙灘排球的女運動員發(fā)現(xiàn),,穿比基尼比賽更加舒適,因為如果穿普通的寬松球衣,,在沙灘上劇烈運動時很容易使沙子鉆進衣服里,,穿緊身的比基尼就好很多。于是,,比基尼成為沙灘排球的正式比賽服,,由此也更多地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中。
據(jù)當代學者考證,,公元4世紀的意大利西西里地區(qū)的卡薩爾羅馬別墅壁畫上,,就出現(xiàn)了手持鐵餅或啞鈴的古羅馬女運動員身穿類似比基尼衣服的形象。
4 劃時代的“鯊魚皮”
20世紀60年代至本世紀初,,世界服裝業(yè)空前繁榮,。新材料和新制作技術(shù)層出不窮,專門用于比賽的競賽型泳衣開始出現(xiàn),。蔚藍的泳池成為各國科技力量的角逐場,。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杜邦公司開始生產(chǎn)一種叫做萊卡的氨綸纖維,。它能極大地提高織物的彈力與延伸性,伸展度可達500%,,回復后卻可以緊貼在人體表面,,對人體的束縛力很小。萊卡纖維投入市場后,,泳衣業(yè)很快看出其潛力,,它與新的印染技術(shù)相結(jié)合,使款式最簡單的泳衣也有鮮艷的色彩和印花,。
20世紀80年代以來,,競技體育飛速發(fā)展,職業(yè)游泳選手對競賽型泳衣的需求越來越迫切,。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泳衣的肩帶和胯部的剪裁有了改進,性能進一步提高,。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美國一家公司推出了一種含有聚氨酯纖維和超細尼龍纖維的“大力士”泳衣,助力美國選手在這屆奧運會上勇奪金牌,。
20世紀90年代,,泳衣無論是從質(zhì)地材料還是設(shè)計制作理念,都進入一個全新的快速發(fā)展時期,。澳大利亞的速比濤(Speedo)公司為游泳運動員專門生產(chǎn)的由聚酯纖維和萊卡纖維制成的S2000游泳衣,,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和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嶄露頭角,。S2000泳衣?lián)f可減少水的阻力,在100米自由泳時約可提速1秒,。1999年10月國際泳聯(lián)正式允許這種泳衣參賽,,并表示支持改進泳衣。
2000年悉尼奧運會出現(xiàn)了真正劃時代的泳裝——“鯊魚皮”,?!磅忯~皮”由速比濤公司研發(fā)。第一代“鯊魚皮”采用的纖維模仿鯊魚皮膚結(jié)構(gòu),,能引導周圍的水流,,提高游進速度。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速比濤公司推出了第二代“鯊魚皮”,,有47位選手就是穿著這款游泳衣登上了領(lǐng)獎臺。這款游泳衣在面料的表面加上顆粒狀的小點,,能減少30%的水阻,。2007年,該公司研發(fā)了由防氧彈性紗和特細尼龍紗組成的第三代“鯊魚皮”,,在一年的時間里協(xié)助各國泳者先后打破21次世界紀錄,。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第四代“鯊魚皮”助“飛魚”菲爾普斯創(chuàng)造了一人包攬8金并打破3次世界紀錄的佳績,。
然而到了2009年第13屆游泳世錦賽期間,,“鯊魚皮”已然落伍,風頭完全被號稱更快的泳衣蓋過,。這些高科技泳衣使得43項世界紀錄連續(xù)作古,,游泳世錦賽變成了瘋狂的科技秀場。但是高科技泳衣的不斷更新,,使人們忘記了競技比賽的本質(zhì),。第13屆游泳世錦賽后,國際泳聯(lián)決定自2010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聚亞安酯合成泳衣,,比賽服必須是“紡織物”的短泳衣。
5 時裝化的休閑泳衣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對游泳運動著迷,,很多人把游泳明星的泳衣款式作為時尚標準,。本世紀以來,競賽型泳衣的發(fā)展帶動了大眾泳衣的多元化,。特別是女性對美的追求,,推動各泳衣公司開發(fā)出款式新穎、造型優(yōu)美,、顏色多樣的游泳衣,,來滿足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消費人群、不同收入階層的消費者需求,。
一款大眾化的休閑泳衣,,既要方便在水下活動,又要具備上岸后快干功能,,好讓泳者不必急著換下泳裝,,也能悠閑地繼續(xù)接下來的活動。因此,,一種裙擺式泳衣受到許多女性歡迎,。它使泳衣從單一功能、定點穿著,,演變?yōu)槎喙δ?、多場地穿著。女士們只需?jīng)過簡單的穿著搭配,,就可穿著泳衣到度假村泡溫泉或去沙灘散步,。由此衍生出的裙褲式、網(wǎng)球裙式泳衣也十分流行,。
由于泳衣比日常服裝面積小,,且拋棄了多余的裝飾,款式簡潔,,因此花色和圖案就顯得十分重要,。為配合夏季的熱情奔放,泳衣的圖案多以海洋,、植物、動物,、花卉為主,,比如云朵、桑扶蘭花,、太陽花,、椰樹、熱帶魚等,,都是泳衣上常見的,。條紋、波點,、豹紋,、提花等圖案則永遠是泳衣時尚界的寵兒。泳衣的顏色無論男女老少,,大多繽紛絢麗,,彰顯夏日動感,。
今天,人們穿上休閑泳裝也像穿時裝一樣得體,。泳衣的變革讓更多人享受到夏日的陽光和池水的清涼,,擁抱自然、健康之美,。(張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