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亞素有“東方夏威夷”之稱,,每年,,有數(shù)以萬計的人前往三亞,天南海北的人匯聚于此,,大家享受這里的熱烈與閑適,,也享受這里的風(fēng)光與美食。它不僅擁有全海南島最美麗的海濱風(fēng)光,,更有匯集多樣魚類資源的漁村,、匯聚自然色彩與上千年文化的黎錦以及懷揣夢想與海洋情懷的新生代海南人。
這一次,,由新華網(wǎng)制作,、無限極獨家總冠名的《知食中國》系列節(jié)目《知食中國》走進三亞,探尋這座海邊城市的美食奧秘,。
鮮香早餐:港門粉
港門原來是三亞的一個海濱小鎮(zhèn),,位于三亞母親河寧遠(yuǎn)河的出海口,,自古以來就是三亞最重要的漁港之一,。港門人以打漁為生,其飲食與海鮮息息相關(guān),,港門粉最早就是漁民做出來的,。
一般海南的湯粉多是用瘦肉和豬內(nèi)臟作輔料,而港門粉因為離海比較近的緣故,,另辟蹊徑,,用海鮮來做輔料。港門粉的湯味道清甜,,不是像糖一樣甜而是像加了海蝦皮一樣,,因為和了面粉,細(xì)細(xì)品嘗,,有魚的濃香,。有點紅色的是用小蝦和花生米裹面粉,放到熱油炸制成的蝦餅,,蝦味十足,,爽口無比。再加上蔥花和植物油,,這港門粉就“色香味”俱全了,。加些海南的紅辣椒或是黃燈籠辣椒更是好吃得不得了。
大樹下擺幾張桌子,,一口大鍋咕嘟咕嘟的熬著湯,,老板娘在攤子前忙碌著撈粉、配料,,這樣的湯粉店一般深藏在老街老巷里的,,連招牌都沒有,大多只做老客生意,,如果出現(xiàn)一個陌生的面孔,,那就是慕名而來。
黎族午餐:簸箕餐+山欄酒(biang酒)
黎族,,是海南島土著居民,。黎族傳統(tǒng)民居多是傳統(tǒng)的船形房屋,以竹木扎架,,用茅草覆蓋,,以藤條或竹做地板,離地約半公尺左右,。本次前往的保亭縣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qū)便是保留還原了黎族傳統(tǒng)的船型屋以及文身,、黎錦服飾,、黎語、黎族美食等,。
在吃食上,,黎族一般日食三餐,“山欄”香米是黎區(qū)特產(chǎn),。簸箕是黎族人常見用具的材料竹篾編的,,小巧玲瓏。里面鋪著芭蕉葉,,芭蕉葉新鮮得綠茵茵的,,油亮、厚實,、平滑,、干凈。餐食匯集了烤五腳豬肉,、烤土雞,、清炒野菜、野菜湯,、涼拌黃瓜,、地瓜、椰子卷等,,極具民族風(fēng)情,。代表了海南黎族人對瓜果、對稻米,、對肉食摯愛的多樣性,。
山欄酒是一種糯米酒,是用山欄稻中的糯米釀制而成的,,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biang”酒,。山欄稻是黎族人種的旱稻。山欄糯米釀的酒,,大約有十度左右,,沒有后勁。所謂“玉液山欄美味香,,常喝日久益健康,。黎家千古人長壽,補氣滋陰潤臉龐,?!崩枳鍌鹘y(tǒng)美食引人神往……
清淡晚餐:別具風(fēng)格的瓊菜
瓊菜,是中國傳統(tǒng)八大菜系之外頗具自身風(fēng)味的地方菜系之一,。歷經(jīng)兩千余年的發(fā)展歷程,,既有福建,、廣東的烹飪之法,又吸收黎族,、苗族和當(dāng)?shù)卦∶竦娘嬍澄幕?,引進東南亞等地的特色佳肴,形成了特色鮮明,、匯聚多元風(fēng)味的海南菜系,素有“海產(chǎn)萬類,陸產(chǎn)千名”的美譽,。四大名菜文昌雞,、加積鴨、東山羊,、和樂蟹,,最能體現(xiàn)海南菜清淡鮮活、原汁原味的特色,。
瓊菜的原料和做法也頗為講究,。比如白切文昌雞,用到的雞,,來自天賜村,,有著“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稱號的養(yǎng)殖基地,每只文昌雞都養(yǎng)足180天,,才會上餐桌,,它具有皮脆薄、骨軟細(xì),,肉質(zhì)嫩滑,,鮮肥而不膩等特點。搭配蘸料,,雞肉裹著蒜頭油和姜末一口下去鮮香異常,。
紅扣東山羊的原料也同樣講究,羊肉是來自東山嶺的羊,,喜歡吃山上的特異灌木雜草,,常年跳躍于巖石之間,登高采食,,夜間山上棲息,,日久造就了健壯的體骼與飽滿的肌肉,也是它肉細(xì)嫩鮮美的原因,。菜肴入口肉質(zhì)酥爛,,香氣濃郁,入口滑嫩,,老少皆宜,。
這里的美食不止這些,,還有撈葉肉夾、楊桃酸豆魚湯,、石板黑豆腐……看著椰樹,,吹著海風(fēng),吃著清補涼,,大概每個人在這里都能體會到一種屬于自己的幸福感,。
據(jù)悉,在后續(xù)的節(jié)目中,,《知食中國》將繼續(xù)以食物為載體探尋中國“食育之道”,,以食育精神,健康中國為核心理念,,以“食育的定義——以食物為載體,,以文化為核心的通識教育”為基本思路,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探尋中國的食育之道,。(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