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摘要》对话倪夏莲:从竞技场到生活场 “乒乓奶奶”的多面人生-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4/18 10:40:12
来源:新华网

《时代摘要》对话倪夏莲:从竞技场到生活场 “乒乓奶奶”的多面人生

字体:

  新华网北京4月18日电(记者胡可璐)61岁六度征战奥运会,她是奥运会乒乓球史上年龄最大的选手。赛场上,她拼尽全力,享受比赛,用灿烂的笑容回应每一份支持;赛场外,她有着多重身份,教练、企业家、妻子、母亲。当人们钦佩她那份超越自我的勇气和坚持时,她却说:“乒乓球不是我生活的唯一。”言语间展现着她从容洒脱的人生智慧。

  由新华网与贵州摘要酒联合推出的访谈节目《时代摘要》对话倪夏莲,畅谈她跨越国界、时代的乒乓人生和家庭生活,展现这位“乒坛常青树”在公众视野之外,那颗温暖而坚韧的心。

  乒乓不是唯一 享受打球带来的快乐

  “无论结果如何,我都享受这个过程。”在残酷的竞技赛场上,倪夏莲的真诚、热爱感染着每个人。相比于大部分运动员想在奥运舞台上力争好的名次,倪夏莲的参赛理念少了一些“竞技性”,多了一份“松弛感”。

  不同于奥运会轰轰烈烈的大场面,平日里的倪夏莲在忙着生活。这种微小的幸福,让倪夏莲感到充实。倪夏莲喜欢给家人做中国菜,特别是上海菜,给孩子们包上海馄饨,打理花园,与亲友互动‌。“我说我是家庭妇女,看上去在开玩笑,真是这样。洗衣服、做饭、擦地、买菜,我在家里什么都做,这不是别人强求的,我觉得很充实、很开心,这才是生活,而且是有责任感的生活。”

  “很多人以为乒乓是我人生唯一一件大事,但其实乒乓在我生活中是排第四位的。”访谈中,家庭是倪夏莲反复提到的话题。在倪夏莲看来,家庭幸福是打球的重要支撑。若没有家庭的支持,自己很难一路坚持至今。

  在卢森堡打球时,倪夏莲结识了如今的爱人,瑞典人托米·丹尼尔森。“他1994年来到卢森堡当国家队教练,给我的帮助很多。我们参加了很多国内国际的比赛,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倪夏莲说,“很幸运的是,自己的是事业和家庭都没有丢,不管我们去哪里训练和比赛,他都陪伴在我左右,把我的生活琐事安排得特别好,我没什么担心,所以特别踏实。”

  对倪夏莲而言,乒乓球这项运动并不轻松。一路从上海业余体校打进中国国家队,从小苦练的她想要赢,想要成为冠军证明自己。但转眼到了这个年纪,她不再需要像以前盯着那颗球不放了。

  “对我来说,记录、奖牌、关注度都是不重要的。业余时间去打一打球,赢两场很开心,输了也没关系。我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保持好的心态,所有的笑容都发自内心。”访谈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生命力、快乐打球的女性,将热爱与执着谱铺就了传奇之路。正如经过时间和岁月凝练的摘要酒,传承传统酱酒酿造技艺,酿就了醇柔酱香高品质白酒,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白酒行业中书写新的篇章。

  以球为媒 助力东西方文化交流

  62岁的倪夏莲熟练地擀着馄饨皮,案板上散落的面粉与傍边摆放的比赛照片相映成趣。这位在乒坛奋战多年的传奇运动员,用一口带着上海腔的普通话笑道:“我的人生就像乒乓球,转着转着就飞到了意想不到的地方。”

  在卢森堡,打球只是倪夏莲的“副业”,她有自己的公司和旅馆。倪夏莲和托米还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他们创办了“爱心之家”,帮助那些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人。倪夏莲表示,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需要帮助的人带去温暖和希望。

  作为一名拥有两百万粉丝的自媒体博主,倪夏莲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发短视频、生活感言,也会回答网友各种问题。“我觉得幸福是不光自己开心,如果能给别人带来幸福就更好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慢慢有一种使命感。看到自己能影响到卢森堡的一些人,让他们看到乒乓球、爱上乒乓球,我会觉得更欣慰。一个人的价值远不止赛场上的胜负,如果打球可以增进东西方交流和友谊,让世界了解中国,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从小在中国长大、26岁移居欧洲的经历,使得倪夏莲对东西方文化都十分熟悉,因此倪夏莲也渴望自己能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倪夏莲说,虽然远离故土,但她仍然继续着自己的乒乓事业,更通过这项运动传递着中华文化,为卢森堡和中国之间的友好交流做出贡献。

  倪夏莲认为,乒乓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竞技精神,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教会人们永不放弃,勇于挑战自我。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传递正能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乒乓精神的力量,从而激励他们敢于追梦。

  “胜负是暂时的,精神是永恒的。‘争上游’其实包含的是一种精神和责任心,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倪夏莲的传奇人生,早已‌超越竞技本身的意义,是一段关于梦想、爱与责任的旅程。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乒乓精神,什么是生活的真谛。无论是在竞技场还是生活场,“想赢”和“享受”并不冲突,倪夏莲坚信,人生无关年龄和输赢,只有热爱和坚守。

  争上游,再出发。新华网与贵州摘要酒联合呈现《时代摘要》第三季,以镜头记录中国时代发展的各个领域,对话行业代表性人物,以独特视角和创新形式,深入探索中国发展向“新”力,感受时代脉搏,共同见证中国在时代浪潮中不断前行的壮丽篇章。

【纠错】 【责任编辑:冯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