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走访家乡的主角】孙林君:让“数字员工”照进现实的“造梦者”-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5 04/11 09:10:38
来源:新华网

【光芒·走访家乡的主角】孙林君:让“数字员工”照进现实的“造梦者”

字体:

 开栏的话:

 春潮涌动处,奋进正当时。当时代的犁铧翻开家乡的沃野,每一寸土地都在讲述着耕耘的故事。为记录和展现那些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奋斗者,即日起,新华网“光芒·走访家乡的主角”专栏正式启幕。我们将以脚步丈量山河,以笔触传递情怀,寻找那些以平凡书写不凡的“主角”,那些“家乡之光”。我们相信,每一束微光都能照亮前路,每一份付出都在凝聚精彩。愿“光芒·走访家乡的主角”能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美丽中国的万千气象和风华;愿这些故事化作一粒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长对故土的热爱与希冀。因为,平凡如你我,有光自生辉。

  新华网北京4月11日电(荆克 吕爱玲) 近日,记者来到杭州市余杭区南湖未来科学园调研。在科学园四幢三层浙江实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实在智能”)的展厅里,春日的晨光洒在屏幕前,公司创始人、CEO孙林君正在操作某财务系统的“数字员工”,微微的笑意与融融的光线叠加,生动而自然。这个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星际穿越》中那个能思考、会行动的机器人塔斯。而此刻,科幻电影里的未来图景正在这家中国AI公司的实验室里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孙林君在演讲。(受访者供图)

  “前途很美好,我要快步跑”

  破局:“机器替代”到“人机协同”的范式革命

  “如果技术不能解决根本痛点,它就是伪命题”,孙林君在回顾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行业的发展时直言。早期的RPA工具依赖复杂的“拖拉拽”编程,普通业务人员难以操作,市场渗透率不足15%。2018年成立的实在智能,从第一天起就瞄准了这一核心矛盾——如何让AI真正“像人一样”理解并操作软件,破局的答案藏在孙林君团队的“科技与狠活”中——

  “眼睛”ISSUT:通过智能屏幕语义理解技术,AI能像人类一样识别任何软件的UI界面,无需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对接即可操作千款应用。“大脑”TARS:国内首个完全基于昇腾算力训练的67B参数多模态大模型,具备自主学习和决策能力。“手脚”IPA:首创“所见即所得”的交互模式,用户只需语音或文字指令,数字员工便能自动完成订单处理、报表生成等任务。

  这种“手脑协同”的智能体(Agent)架构,让实在智能在2023年率先推出首款Agent通用智能体产品“实在Agent”,一举打破“人工智障”的行业瓶颈。

  “既然槽位已满 不如业绩满满”

  攀登:“从0到1”及“1后加0”的硬核突破

  和大多数初创公司一样,孙林君也经历了“拿着锤子找钉子”的过程。初创阶段AI产品的挫折,意外地为孙林君打开了一扇新窗。当客户无法提供数据接口,面对供应商高昂的报价单时,这位算法专家灵光乍现,“还不如做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我们能把它做得更智能”。这个闪念,最终催生了全栈自研的Agent通用智能体技术体系。

  从借桌办公的“草台班子”,到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实在智能用六年时间完成了一场硬核突围。80余项发明专利、CMMI-5顶级认证、六轮融资的亮眼成绩单背后,是研发团队日夜鏖战的背影。

  “我们始终站在终局思考问题。”孙林君举例,当同行还在优化“拖拉拽”时,实在智能已用AIGC重构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当其他企业探索大模型接口时,实在智能已训练出全栈国产的TARS。“从0到1和1后加0的技术门槛都很高,但谁先突破,谁就能定义未来”,孙林君强调。

  “如果你站队 请站客户那队”

  赋能:“模型自研”与“行业深耕”的落地生根

  “市面上没有能满足我们需求的模型”,孙林君解释自研TARS大模型的初衷。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需要与海量软件交互,而通用大模型缺乏对UI界面、行业知识的深度理解。实在智能的解法是:用垂直场景的数据飞轮训练“专而强”的模型。

  这种“深耕行业”的策略,让实在智能在政企市场快速崛起,落地生根。其服务的超4000家客户中,既有国家电网、中核集团、中国电信等央国企,也有海尔集团、农夫山泉等500强企业,同时还延伸到了日本、东南亚等国家。2024年,实在智能与英特尔合作推出AI PC政企版,将“数字员工”植入终端设备。“未来连键盘和鼠标都会消失,你只需说话,AI会完成一切”,孙林君描述的场景,正在成为政企降本增效的“新质生产力”。

  “这件事不急 但一定要快”

 致远:“数字助理”和“科技温度”的美妙愿景

  行稳致远,守正创新;孙林君的愿景很朴素,“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拥有自己的数字助理”。从帮家庭主妇自动比价购物,到为程序员自动调试代码,实在智能的Agent正从政企端向消费端延伸。

  “科技应该有温度;实在人做实在事,实在智能实在很智能”,孙林君说。这位从浙江杭州走出的创业者,如今正用一行行代码,让家乡的务实精神与AI的星辰大海交融共生。或许不久后,当你的手机自动订好咖啡、处理好工作报表时,你会想起这个故事的开端——一群“造梦者”如何让机器“活”成了人的模样。

夜色中的“实在智能”logo。(受访者供图)

  夜幕下的南湖未来科学园灯光璀璨,实在智能的logo格外耀眼。在这片数字经济沃土上,实在智能像一束光,照亮了AI从“感知”到“行动”的跃迁之路。我们相信,除了杭州“六小龙”,中国还有众多实在智能这样的新生力量在持续“接龙”……

【纠错】 【责任编辑: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