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0月29日電? 題:看!紅色土地上的那抹忠誠——一支深山部隊的“初心”堅守
新華社記者孫正好
深秋之夜巡查時,,駐守南泥灣的武警延安支隊執(zhí)勤一中隊指導員李亞凱打開了手電筒,,燈光亮起的時候,,他又想起了那盞被戰(zhàn)友們提及了無數(shù)遍的煤油燈:上世紀90年代初,時任中隊指導員的馬建民,,經(jīng)常提著一盞煤油燈,,花七八個小時徒步穿越深山老林,巡查所有的哨位,。
“359旅的官兵們肩扛手抬背石頭,,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用彈殼做成蘸水筆,我們現(xiàn)在的東西都是‘現(xiàn)成的’,,還有什么資格站在先輩的旗幟下叫苦,?遇到困難就退縮,那我們還怎么繼承紅色基因,?”馬建民在日記中曾這樣寫道,。
馬建民與李亞凱所在的武警陜西總隊延安支隊執(zhí)勤一大隊執(zhí)勤一中隊,創(chuàng)建于1947年,,駐守在大生產(chǎn)運動的發(fā)源地南泥灣,。對中隊官兵而言,359旅開荒南泥灣,、保衛(wèi)黨中央的崢嶸歷史,,是他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的必修課,。
“聽黨話,、跟黨走,只要黨和人民有需要,,我們就能像359旅的戰(zhàn)士一樣,,克服一切困難,堅決完成任務,。這是先輩們的初心,,也是我們的初心?!崩媳鴤兊倪@些話,,戰(zhàn)士王先舉銘記在心。
中隊駐守的南泥灣腹地,,人煙稀少,,很多時候只是日復一日地執(zhí)勤?!鞍滋炜慈荷?,夜晚望星星”,夏季常常與蚊蟲為伴,冬季在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寒夜里值班,,一年下來,,日子過得“單調(diào)甚至有點難熬”。一些懷揣“雄心壯志”的新兵入伍一段時間后,,難免覺得沮喪,。
王先舉去年9月從大學入伍。他的爺爺曾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立過戰(zhàn)功,;父親也曾是一名尖兵。在南泥灣深山執(zhí)勤一段時間后,,他感覺“難有建功立業(yè)的機會”“好像丟了父輩的臉”,,于是追著一些老兵問:“你們?yōu)槭裁纯梢?5年如一日,堅守在山溝里,?”
老兵們向王先舉講述了許多前輩的真實故事——
359旅的革命前輩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強忍疼痛,一手抱著槍,,一手捂著傷口,,英勇地沖向敵人……
2013年7月,持續(xù)強降雨導致中隊駐地附近大面積滑坡,,一水壩決堤,下游群眾生命財產(chǎn)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戰(zhàn)士們肩扛背馱運沙袋,,僅用3個小時成功排險……
2016年2月,駐地農(nóng)田突發(fā)大火,,中隊長宋彪帶領中隊官兵舍身撲火,,救出6名被困群眾……
聽黨話、跟黨走,,保一方平安……深山里,,像馬建民、宋彪這樣的老兵還有很多,,正是他們一代代的率先垂范,,讓新一代的戰(zhàn)士們逐漸明白了軍人的初心和使命,主動選擇了堅守,,也讓這支部隊成長為全國學雷鋒示范點,。
“感覺很受教育”的王先舉,如今“站軍姿在中隊是數(shù)得著的”,,也是入黨積極分子,。“我們的崗位看起來確實很平凡,但職責重大,,我相信只要踏踏實實地努力奮斗,,肯定也能當個好兵!”王先舉說,。
“用南泥灣的革命歷史感染官兵,,用戰(zhàn)友的成長事跡激勵官兵,讓戰(zhàn)士們切實感受到‘初心’的力量,?!蔽渚影仓ш犝冻蓾f,“我們還有一把‘金鑰匙’,,那就是陜北的紅色歷史,。用好這些紅色資源,更能強根固魂,,打牢官兵的‘紅底子’,。”
從棗園到楊家?guī)X,,從寶塔山到“為人民服務”講話臺,,圣地延安的很多“紅色地標”上,都留下了中隊官兵尋找初心的足跡,。
1996年出生的張玉麟,,是北京林業(yè)大學的國防生。今年6月,,他加入了這支部隊,。“對一名軍人而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意味著不管你身處什么地方,都要鐵心向黨,、忠誠報國,,扎扎實實奉獻,守一方百姓平安,?!睆堄聍胝f,“我愿意將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奉獻在南泥灣這片紅色沃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