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0月28日電 題:沂蒙蝶變的“三新”密碼
新華社記者趙新兵,、潘林青、蕭海川
這是10月9日無人機拍攝的山東沂水縣龍家圈街道寨里社區(qū),。新華社記者 王南 攝
山東沂水縣龍家圈街道寨里社區(qū)居民在草莓大棚內勞作(10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南 攝
“小山口,石頭多,,出門就爬坡”“西棋盤,,亂石窩,缺糧缺水缺老婆”“崔家溝,,崔家溝,,吃水貴如油”……
曾經“四塞之固,舟車不通”的沂蒙山區(qū),,既是聞名遐邇的革命老區(qū),,也是山東脫貧攻堅的“主戰(zhàn)場”。黨的十八大以來,,八百里沂蒙山區(qū)以新模式“摘窮帽”,、新手段“拔窮根”,、新精神“移窮志”,攻克了扶貧路上一座座“孟良崮”,,譜寫出新時代鄉(xiāng)村振興“沂蒙樣板”的華章,。
以新模式“摘窮帽” 精準脫貧奔小康
山東沂水縣龍家圈街道寨里社區(qū)居民王培義老人在給家中的院子里蔬菜澆水(10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南 攝
在山東蒙陰縣云夢湖生態(tài)區(qū)東汶社區(qū)的農村幸福院養(yǎng)老院的醫(yī)務室,,醫(yī)生為老人測量血壓(10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南 攝
在沂水縣龍家圈街道寨里社區(qū),一排排簇新的草莓大棚格外惹眼,。大棚里,,一壟壟新苗剛剛破土,元旦前后就能結出香甜的草莓,。這里是由扶貧資金投資建設的草莓種植基地,,也是山東臨沂“四權分置”扶貧新模式的“試驗田”。
寨里社區(qū)黨支部書記晉宗紅說,,“四權分置”是指所有權歸村集體,、經營權歸致富帶頭人、收益權歸貧困戶,、監(jiān)管權歸街道經管站,。這樣既能幫扶貧困戶持續(xù)脫貧,又能防范扶貧資產權責不明,、監(jiān)管缺位,。
得益“四權分置”的制度設計,今年89歲的貧困戶王培義已連續(xù)3年收到草莓大棚效益分紅,?!懊磕晖恋亓鬓D收入1200元,國家還給發(fā)2160元低保金,,再加上1500元的分紅,,一下子就脫了貧?!蓖跖嗔x指著屋里的液晶彩電說,。
類似產業(yè)脫貧的貧困戶還有許多。2015年以來,,臨沂市共實施扶貧產業(yè)項目3174個,,總投資21.62億元,惠及貧困群眾23.25萬戶,。
年過七旬的蒙陰縣云夢湖生態(tài)區(qū)東汶社區(qū)貧困戶彭興吉,,是“農村幸福院養(yǎng)老+孝善基金”扶貧模式受益者。
這是10月10日無人機拍攝的山東蘭陵縣金嶺鎮(zhèn)壓油溝風景區(qū),。新華社記者 王南 攝
夏永春與妻子用手機查看訂單(10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南 攝
東汶社區(qū)黨支部書記王名利說,,村中農田多為丘陵薄地,年輕人大多選擇外出務工,,留守老人特別是貧困老人的基本生活以往成了難題,。
2016年,,東汶社區(qū)將原來的村兩委大院擴建為農村幸福院養(yǎng)老院,,委派專人負責老人們的一日三餐。同時按照“子女交納,、集體補助,、社會捐贈、財政獎勵”的模式設立孝心養(yǎng)老基金,,每月定時發(fā)給貧困老人,。
云夢湖生態(tài)區(qū)管委會副主任伊廷法說,目前,,全區(qū)20個行政村全部建起了農村幸福院,,共有床位240個,入住老人172人,,為農村老年貧困戶提供了“不離家,、不離親、不離村”的集中養(yǎng)老平臺,,實現了“老人開心,、子女安心、政府放心”,。
“現在是要錢有錢,、要吃有吃、要玩有玩,,感覺跟做夢一樣,。”彭興吉說,,每月都能領到政府發(fā)的孝心養(yǎng)老基金、庫區(qū)補貼金,、生態(tài)紅利金,,加起來有五六百元;還能跟一幫老伙計們聊天,、打牌,、下棋、曬太陽,,絲毫不覺得孤單冷清,。
除“四權分置”“農村幸福院養(yǎng)老+孝善基金”外,,臨沂各地因地制宜,不斷推出殯葬全免費,、大病再救助基金,、慈善扶貧超市、愛心眾籌平臺,、“一整三轉四統”扶貧資金管理等扶貧新模式,。
臨沂市委副秘書長、市扶貧辦主任熊長遠說,,近年來,,有著山東六分之一貧困人口的臨沂,在扶貧工作上取得明顯成效,。2015年底臨沂市尚有貧困人口44.2萬人,,2016年至今已累計減貧43.3萬人,目前貧困人口已不足萬人,。
以新手段“拔窮根” “最窮村”成“最富村”
在山東蒙陰縣云夢湖生態(tài)區(qū)東汶社區(qū)的農村幸福院養(yǎng)老院,,兩位老人在院子里下棋(10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南 攝
曾經的山東費縣朱田鎮(zhèn)崔家溝村所在地(8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南 攝
費縣朱田鎮(zhèn)崔家溝村是遠近聞名的“光棍村”“貧困村中的貧困村”,。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yī)難、就業(yè)難,、娶妻難,,是多年來壓在崔家溝人身上的“六座大山”。
從朱田鎮(zhèn)驅車15公里,,翻過連綿的山頭,,來到崔家溝村的原址。村支書曹厚海指著遠處的山谷說,,在那個方向,,有一個自然村,叫光棍崖,,新中國建立前就這樣叫,。
2016年3月,,崔家溝終于迎來歷史性轉機,。在中央異地搬遷政策的扶持下,這個村實現了整體搬遷,,1600多口人搬到了鎮(zhèn)駐地,。
從此,,昔日的“光棍村”,一躍進入朱田鎮(zhèn)富裕村行列,。村民都住到了樓上,,到鎮(zhèn)里產業(yè)園區(qū)打工,家庭年收入四五萬元稀松平常,。異地搬遷土地整理,,還為村集體增加了4000畝土地,去年以每年每畝600元的價格流轉出去,,僅此一項就能每年為村集體增收240萬元,。
這是10月9日無人機拍攝的山東沂水縣桃棵子村。桃棵子村不僅迅速擺脫貧窮,,更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新華社記者 王南 攝
曹厚海說,全村35歲以上的光棍原本有28人,,如今除1人因患疾未能娶妻外,,其余27人全部“脫單”。搬遷后的一年里,,崔家溝全村辦了41場婚禮,、迎來46個小寶寶。
崔家溝村往東南50余公里,,是蘭陵縣金嶺鎮(zhèn)壓油溝村,。作為省定扶貧重點村,全村76戶人家僅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42戶,。
“壓油溝村雖閉塞落后,、交通不便,但風景秀麗,、古村落保存完整,,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整村開發(fā)旅游再理想不過,?!苯饚X鎮(zhèn)黨委副書記吳振群說。
也是在2016年,,當地政府引進民間資本4億余元,,建成了占地5000畝的壓油溝風景區(qū),走上了一條龍頭企業(yè)帶動,、文農旅融合發(fā)展的脫貧致富新路,。
吳振群說,,壓油溝風景區(qū)自2017年7月正式營業(yè)以來,,游客接待量已超1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逾2億元。壓油溝村的老百姓住進了景區(qū)投資1200萬元建設的高標準樓房,,本村及周邊22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和子女實現了就地務工增收,。
“原來窮得不知所措,現在忙得手忙腳亂,。真沒想到城里人還這么愛吃‘土味道’,,一到旺季游客就把小店堵得水泄不通。國慶節(jié)當天掙了3000多元,,感覺像做夢,。”貧困戶夏永春兩口子靠著地道鄉(xiāng)土手藝,,在景區(qū)里開了一家農家特色咸菜坊,,年收入一下躥升到七八萬元。
從崔家溝到壓油溝,,臨沂這樣的村莊還有許多,,譬如沂水桃棵子村、沂南常山莊村和朱家林村,、蒙陰西孟良崮村等,。它們不僅迅速擺脫貧窮,更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以新精神“移窮志” 昂揚脫貧“精氣神”
拼版照片(8月22日攝):上圖為無人機拍攝的山東費縣朱田鎮(zhèn)崔家溝社區(qū),;下圖為山東省臨沂市費縣朱田鎮(zhèn)崔家溝社區(qū)的居民樓。新華社記者 王南 攝
脫貧攻堅,,換腦筋才能有活路,。
臨沂市委書記王玉君說,貧困群眾既是扶貧開發(fā)的幫扶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力量,,激發(fā)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尤為重要。
臨沂市在新時代沂蒙精神指引下,,通過思想扶貧勵志,、教育扶貧增智、文化扶貧除陋等方式,,注重扶貧與扶志,、扶業(yè)、扶技,、扶智相結合,,讓貧困群眾有盼頭、干頭、奔頭,、勁頭,、甜頭,引導他們自主脫貧,、光榮脫貧,。
蘭陵縣礦坑鎮(zhèn)朱柳屯村的扶貧車間里,5名工人踩得縫紉機吱吱作響,,拈布,、對折、縫線,,幾十秒鐘一只套袖便有了模樣,。
相比之下,朱柳屯村的貧困戶范加誠做得格外吃力,。由于高位截癱腿腳不聽使喚,,工作時他把右手搭在縫紉機上,想踩動縫紉機就只能用力把身體拉向前方,,借以頂住一根木棍來壓低踏板,。一拉一推之間,范加誠才能做好一只袖套,。
在山東費縣朱田鎮(zhèn)崔家溝社區(qū),,當地村民在衛(wèi)生室就診(8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南 攝
拼版照片(8月22日攝):上圖在山東費縣朱田鎮(zhèn)崔家溝社區(qū)的居家靈活就業(yè)培訓中心,,當地村民在縫制手工飾品,;下圖當地村民縫制的手工飾品和布鞋(8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南 攝
今年29歲的范加誠并不是先天如此,。八年前,,在建筑工地打零工的他,被一根從天而降的電線桿砸中,。這場意外,,砸斷了他對下半身的知覺,也幾乎砸掉了他的人生,。妻子不堪生活之苦,,選擇了離開。
生活的轉機出現在2016年,。駐村“第一書記”陳欣雨,,聽聞他的不幸遭遇,就多次登門開導他,,還幫其辦理了貧困戶特惠保險報銷,。范加誠的醫(yī)藥費有了著落,,人生的下半場有了起色。
這一年的秋天,,5萬元扶貧貸款為范加誠扶貧車間建設送來“及時雨”,。一個月的時間,他就有了寬敞明亮的加工車間和8臺嶄新的縫紉機,。“多虧陳書記,,讓我又有了希望,,也有了致富的信心。現在靠著這個扶貧車間,,我一年能掙七八萬元,。”范加誠說,。
已是花甲之年的尹二修,,也在身邊干部的幫助下改變了生活?!暗锰澮鼤泟窳四敲炊啻巫尠吃囈辉?,要不然俺還憋憋屈屈地過著呢!”一直未婚的尹二修,,是平邑縣卞橋鎮(zhèn)尹家村的貧困戶,。一度只靠低保勉強度日的他,曾覺得“自己的后半輩子就這樣了,,餓不死就行,。”
在山東蘭陵縣礦坑鎮(zhèn)朱柳屯村的扶貧車間,,貧困戶范加誠操作縫紉機加工布料(10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南 攝
村支書尹衛(wèi)國一直勸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掙多少錢在其次,,關鍵是要換個心情,。于是,尹二修就被聘為了村里的環(huán)衛(wèi)員,,從此就跟換了個人一樣,。60多歲的人,不僅工作積極性很高,,把責任區(qū)打掃挺干凈,,還有了心思養(yǎng)山羊、打零工,,過上了別樣的老年生活,。
“再說‘餓不死就行’這樣喪氣的話,俺都臊得慌。村干部忙著扶貧,、其他貧困戶忙著脫貧,,俺再不努力萬萬不行?!蹦晔杖胛辶г囊?,如今也脫了貧。
王玉君說,,在脫貧攻堅的新征程中,,臨沂在“摘窮帽”“拔窮根”同時更加注重“移窮志”,干部群眾通過多種方式潛移默化對貧困戶開展“精神扶貧”,,引導他們牢固樹立“寧愿苦干,、決不苦熬”的信念,目前已形成“黨委政府重視脫貧,、黨員干部投身脫貧,、廣大企業(yè)家參與脫貧、貧困群眾自主脫貧”的良好局面,。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