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0月31日電 題:別金庸:游俠傳有家國情
新華社記者馮源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一副并不工整的對聯,,濃縮了一十四部武俠經典,,營造了千秋家國英雄夢。94歲高齡的金庸先生在香港辭世,,“金大俠”與我們就此別過,。
法國大文學家巴爾扎克說過,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
金庸小說,,首先是一章中國當代文學史。從首部作品問世算起,,60余年間,,它們光大了中國通俗文學的傳統(tǒng),,成為全球華語文學的一張名片。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只要有華人群體,,就必然有金庸的讀者。華人相聚,,不問家鄉(xiāng),,不分職業(yè),哪怕素昧平生,,縱使政見不同,,只要提起金庸的作品,就會心生惺惺相惜之念,。
金庸小說,,也是一章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史。在他的筆下,,既有家鄉(xiāng)海寧的夜半潮聲,,也有負笈地衢州的爛柯對局,從白山黑水到蒼山洱海,,從天山塞北到巴蜀臺海,,名山大川、名勝古跡盡收卷中,,讀之者無不為中華文化之精,、山川之美而心馳神往。
金庸小說,,還是一章民族心性的啟蒙史,。少年心,英雄夢,。隨著金庸走筆如龍,歷史事跡,、稗官掌故信手拈來,,虛構角色與真實人物穿插在文本之中,傳遞著“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氣概,,在年少的心胸中播下浩然正氣的種子。
金庸小說,,更是一章中國文化開放史,。40年前,大門初啟,,伴隨同題材改編的影視劇作品,,金庸小說開始進入祖國內地,。不少讀者也因此首次知道了香江流淌著與長江、黃河一樣的炎黃血脈,,對“東方之珠”更生親近之感,。而一些外國讀者從武俠文化入手,對中華文化興趣也日益濃厚,。根植于深厚的中華文化土壤,,又沐浴了全球文化交流的風尚,從某種意義上講,,金庸和他的作品既推動了大中華文化圈的交融互鑒,,又是這段交融互鑒歷史的見證者,也同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葉書簡,。
“文章功用不經世,,何異絲窠綴露珠”。金庸和他的作品真正感染我們的,,是鼓蕩其中的浩然正氣,、家國情懷。它來自中國的文化血脈,,給國人以文化的溫暖,。文學的天空星斗明滅,人間的豪情馳騁縱橫,。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