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5月1日電 題:“背簍”供電人的大山情懷
新華社記者陳地
4月28日,馬光富又來了,背著他那磨得發(fā)亮的背簍,。也許是腳步太過熟悉,,劉明財急忙出門迎接,高興得像是見了久別的親人,。
馬光富背著背簍,走在前往四川省華鎣市溪口鎮(zhèn)芭茅埡村的山路上(2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地 攝
劉明財的家在四川省華鎣市溪口鎮(zhèn)芭茅埡村,,這里地處川東丘陵地帶,海拔近2000米,,是當地海拔最高,、最為偏遠的村寨,也是最后告別無電歷史的角落,。自從1997年芭茅埡村點亮第一盞燈開始,,馬光富便成了芭茅埡村人光明的“守護者”。
馬光富是溪口鎮(zhèn)供電所一名普通的電力工人,,當芭茅埡村通電時,,馬光富說了一句“我去”,引來領導同事們的一陣贊嘆,。只是也許他自己都不曾想過,,這一聲,就是對芭茅埡村人20多年的承諾。
芭茅埡村山高路遠,,距離溪口鎮(zhèn)有12公里,,且上山下山只有一條荊棘叢生的羊腸小道,年輕時的馬光富來回一趟要7個小時,??善笊嚼锏碾娐肥执嗳酰箫L吹倒電線桿,、暴雪讓電線短路,,還有山洪、泥石流,,每一次每一戶的用電難題都是馬光富的當務之急,,加上定期抄電表、線路巡查等固定任務,,馬光富每個月要往村里跑近10次,。
下山一趟的確太不容易,特別對于村里老人來說,,有時想到鎮(zhèn)里買個米面都成了一種奢侈,。馬光富又一次自告奮勇,他上山時為村民們捎上新鮮蔬菜,、肉和必備的生活用品,,下山時為村民山下的親戚帶去山藥、獼猴桃,、蜂蜜等,。漸漸地,馬光富隨身攜帶的小小電力工具箱換成了巨大的背簍,,每次上下山100斤的背簍成了家常便飯,。從此,大山里有了一個“背簍”供電人的身影,。
日子久了,,村民們早就把馬光富當成了村里人。一到飯點兒,,總會招呼他到家里吃飯,。可馬光富總是婉拒,,從背簍里掏出早已準備好的干糧,。他說,村里人條件艱苦,,不要輕易浪費他們的糧食,。
2006年,,鎮(zhèn)里組織村民避險搬遷,芭茅埡村人迎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一戶戶村民紛紛搬往山下,,轉眼,106戶人只剩下3戶,,劉明財便是其中之一,。馬光富想,就算山上還剩一個人,,那也是芭茅埡村的村民,,他的用電也是我的職責。
2015年9月,,當地遭遇特大洪災,,芭茅埡村山體垮塌嚴重,本就寂靜的山里一片漆黑,,驚恐之中劉明財向馬光富求助,。深夜,冒著危險,,馬光富又爬上了山,,為3戶村民檢修設備,更換線路,。
時光飛逝,“小馬”早已成了“老馬”,,今年已51歲的馬光富還攀爬在這條他走了20多年的山路上,,背著那個大大的背簍。老馬背有些佝僂,,膝蓋還伴有嚴重的積水,,但老馬從未想過調換到其他的工作崗位。他說,,這是一名共產黨員應盡的責任,。
見到劉明財開心地迎接,老馬急忙招呼老人坐下,。20多年來,,他們已成了親人。這次來,,老馬除了為3戶村民帶些日常的生活用品外,,還要對村里的線路做一次徹底的檢修,以防即將到來的雨季引發(fā)用電安全問題,。
下山的路上,,記者和老馬隨行,。延綿起伏的山巒上,一根根電桿猶如座座豐碑,,見證著這位“背簍”供電人20多年來永不褪色的服務,。
![](http://www.news.cn/res/xhwimg/xl2017/images/bg6.jpg)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