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9月3日電 題:荒土換青山 林海淘真金——延安退耕還林20載造就綠色奇跡
新華社記者梁娟、姜辰蓉,、蔡馨逸
20年間,,在曾經荒山禿嶺、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原,,一場由黃到綠的生態(tài)巨變悄然發(fā)生,。1999年,,中央啟動退耕還林政策,作為源起之地的陜西省延安市,,數以百萬計的農民參與其中,,他們不僅改變了黃土高原千百年來的面貌,還從千萬畝林海中走出致富路,。
披上綠衣的延安市吳起縣南溝村(2017年9月13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拋在舊時光里的記憶
“南泥灣好地方……遍地是莊稼,到處是牛羊”,,歌里的南泥灣有陜北“好江南”之稱,。但20世紀中葉以后,越來越多的山坡被開墾成農田,,南泥灣水土流失越來越嚴重,。
在74歲老人侯秀珍的記憶中,坡耕地產量極低,,當地農民一年到頭在幾十畝耕地中辛苦勞作,,卻陷入了“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怪圈,。
“過去山上都是農田,,土地根本存不住水,一下雨連泥帶水就往川道的稻田里泄,,農民只能用盆把稻田里的泥往外舀,。”侯秀珍說,,“那時候山上的耕地一畝地一年才打100來斤糧食,,廣種薄收?!?/p>
除了莊稼,,還有滿山的牛羊?!坝绕涫巧窖?,不僅吃草和樹葉,連草根都用蹄子刨出來吃掉,,樹皮都啃光,。”侯秀珍說,。雪白的羊群所到之處,,本已脆弱的綠意更難留下,只剩一片荒山禿嶺,。
資料顯示,,20世紀末,,延安水土流失面積高達2.88萬平方公里,每年流入黃河泥沙2.58億噸,,約占入黃泥沙總量的六分之一,。
在許多當地人的記憶中,退耕還林前的延安一刮風,,塵土遮天蔽日,。“過去我們這里的人,,男的不敢穿白襯衫,女的不敢穿白裙子,。因為出去轉一圈,,回來就剩土色了。家家門口都掛著個撣子,,進門頭一件事就是在門口撣土,。”當地人說,。
綠樹成海重塑新延安
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啟動退耕還林工作,,在延安提出了“退耕還林,、封山綠化、個體承包,、以糧代賑”的十六字方針,。這是一場深刻發(fā)動群眾、依靠群眾的生態(tài)治理工程,。據延安市政府統(tǒng)計,,作為全國“退耕還林第一市”,有28.6萬農戶,、124.8萬農村人口,,參與到這一工程之中。
閆志雄在延安市吳起縣吳起街道南溝村內遠眺青山(2018年5月23日攝),。 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閆志雄在退耕還林之初,,是延安市吳起縣南溝村的村干部?!爱敃r我們下定決心,,拿了國家的退耕還林補貼,就要把樹栽好,,讓周圍光禿禿的山峁綠起來,?!遍Z志雄說,“我們挨家挨戶地跟村民做工作——要把栽樹當喂娃娃一樣,;羊必須圈養(yǎng),,誰家的也不能上山?!?/p>
如今的南溝村,,青山連綿?!吧缴系牧肿?,都是村民一棵一棵栽起來的?!遍Z志雄說,,“延安干旱缺水,栽樹不易,。一片林子往往需要兩三年的補種,,才能長起來?!?/p>
據陜西省林業(yè)局統(tǒng)計數據,,經過20年不懈努力,延安完成退耕還林100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2.5%,。
陜西省延安市南泥灣的稻田(2017年9月12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在南泥灣,,山上的地退耕了,,綠樹逐漸成林,泥水不再下山,,川地里的稻田也增產了?,F(xiàn)在的南泥灣,藍天白云之下,,青山佇立相對,,中間百畝稻田與百畝荷塘綴連成片,儼然一派秀麗的江南風光,。
“村里的勞動力解放了,,孩子們不再跟著大人種地,都去上學了,。這幾年村里不僅出了很多大學生,,還出了研究生、博士生。這種日子在過去哪里敢想,?”侯秀珍說,。
青山成就“致富經”
來自陜西省農業(yè)遙感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實施退耕還林以來,,延安的植被覆蓋度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8年的81.3%,。城區(qū)空氣“優(yōu)、良”天數從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入黃泥沙量從退耕前的每年2.58億噸降為0.31億噸,,降幅88%。
“綠水青山”不僅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為延安人帶來了致富的新機遇,。
延安市吳起縣南溝村經過林分改造后的山坡(2018年5月23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南溝村憑借青山,、綠水,、窯洞和花田構成的山水田園美景發(fā)展起了旅游業(yè)。景區(qū)開業(yè)僅半年,,收入就達到100多萬元。作為景區(qū)股民的每個村民都是受益者,。
看著新的南溝村,,閆志雄躊躇滿志?!斑@些年我們村里人的收入噌噌地漲,。1996年村里人均年收入只有600多元,現(xiàn)在有1萬4千多元,;過去村里是羊腸小道,,東西要靠‘人背驢馱’,現(xiàn)在是車水馬龍,;過去住土窯洞,、點煤油燈,一下暴雨人身安全都沒有保證,,現(xiàn)在村里都是石窯,、洋房?!?/p>
延安市宜川縣馬樹坪村的花椒產業(yè)(2019年8月28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在延安,寶塔,、安塞的山地蘋果,,延長、宜川的花椒,吳起的香瓜,,延川的紅棗,,黃龍的板栗、核桃,,這些產業(yè)已成為退耕群眾重要的收入來源,。在主導產業(yè)支撐下,延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退耕前的1356元提高到2018年的10786元,。
延安市林業(yè)局統(tǒng)計顯示,,目前整個延安林果面積已達676萬畝,僅蘋果年產值就達到120億元,,森林旅游年直接收入達1.2億元,,林下經濟年收入8.1億元。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