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1月31日電 題:“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專訪動人家書作者孫婉清
新華社記者周甲祿,、喻珮,、胡喆
“流感突起,肺炎逼至,,想父親安康,?……日前流感橫行,您于院中應多加留意,,謹防傳染,。吾堅信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p>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近日,,一封女兒寫給父親的家書,,讓不少網(wǎng)友淚目。記者聯(lián)系到了這封家書的作者——14歲的武漢女孩孫婉清,。
這是孫婉清寫給父親的拜年帖(1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婉清的父母都是華中科技大學協(xié)和醫(yī)院醫(yī)生,,父親孫鵬近期奮戰(zhàn)在急診科和發(fā)熱門診,母親張清是一名麻醉科醫(yī)生,。
婉清是一名中學生,,人如其名,溫婉可人,、清新淡雅,。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的當下,,她的處境又有些不太尋常,,因她的父母都是抗疫一線的醫(yī)務工作者,她有時不得不獨自“留守”,。
孫婉清(右)在家中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1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本是一封拜年帖,父親至今未見原帖
“提筆時,,我已經(jīng)有一周沒見過父親了,。”
婉清告訴記者,,這其實是一幅拜年帖,,為了寫好這幅帖,她從除夕前兩周開始醞釀,,甚至改了好幾稿,。
因為疫情的緣故,近段時間,,婉清和父母聚少離多,,但是父親孫鵬只要有空兒就會和家人聯(lián)系。
24日晚近8點,,除夕之夜,,孫鵬暫時處理完工作,得空給妻子張清發(fā)來一張合影——8名醫(yī)生身披防護服,、口罩,、護目鏡三重防護,他讓女兒猜猜哪一個是自己,。
婉清說,,她很快就辨認出了爸爸,她放大圖片,,指著右上角的那個僅雙眼可見的醫(yī)生說,,“這是爸爸,因為只有他的眼鏡框是方形的,?!?/p>
婉清生長在雙職工的醫(yī)生家庭,從小耳濡目染,在她的眼里,,醫(yī)生必須嚴謹負責,,“錯,就是一條生命”,。
在呈上這封正式的家書之前,,婉清在稿紙上寫下“患者性命確乎重要,但自己生命更為重要,?!?/p>
后又用紅筆劃掉,改為了“生命為重”,。
再后又劃掉,,添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這是孫婉清寫給父親的拜年帖草稿(1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偶有失信”令女兒“怪罪”
大年初一,孫婉清決定將這份隱藏多日的小秘密公布于父親,,她一早就把這幅寫得工工整整的拜年帖拍照給父親看,。
“寫得真好看!”沒過多久,,父親就回復了,。
婉清清楚記得,去年6月,,下午5點放學的她等著爸爸來接她上舞蹈課……
“快走吧,,快走吧?!蓖?點多,,天色慢慢暗下來,爸爸終于趕到學校門口,。
“為什么這么晚,?”婉清質問,“算了,,今天不上課了,!”
孫婉清非常沮喪,她學習了十年民族舞,,她很期待這堂課,。她委屈地哭了。
孫鵬一言不發(fā),。他沒法和女兒說明,,臨到下班時,,急診室里又接診了一位情況危急的孕婦。
這是孫婉清和父親的合影(翻拍照片),。?新華社發(fā)
“希望爸爸可以抱抱我”
記者采訪中,,父親孫鵬撥來了電話。
“我看到了你的信,,讓我感覺你一下子成長起來,。我給很多同事看了你的信,他們都很感動,。就像你說的,,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我希望我們能夠早點團圓……”孫鵬一口氣說了三四分鐘,。
掛掉電話,,婉清對記者說:“等爸爸回家,,我想把這幅拜年帖親自交給爸爸,。我想和他說,很高興你可以回來 ,?!睂O婉清有些害羞,“希望爸爸可以抱抱我,,我已經(jīng)想念這個擁抱很久很久了,。”
孫婉清在家中使用手機和父親通話(1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
婉清的這封家書,,經(jīng)過媒體的報道,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感動了無數(shù)的網(wǎng)友,,但14歲的她卻擁有超乎同齡人的淡定,。
父母不在身邊的日子,婉清把大量獨處的時光交給了詩書與墨香,。
客廳一側的書房內(nèi),,四開門的書柜占據(jù)了一整面墻壁,除了少數(shù)的學術期刊,、學術會議資料,,幾乎全都擺放著女兒的讀物。
婉清告訴記者:“眼下正是一年中顏色最為單調的季節(jié),,目之所及,,四處是裸露的黃色土地,以及遒勁的灰色樹枝,,但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p>
她衷心期盼,這個冬天能夠快點過去,,愿所有在抗擊疫情一線的叔叔阿姨們都能健康,、平安。
孫婉清的母親張清在接受采訪時一度哽咽(1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