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著一襲白衣,,他們是病人眼中的希望,、是天使……脫下厚重“戰(zhàn)袍”,他們對父母有著怎樣的牽掛,?對愛人有著怎樣的思念?對孩子有著怎樣的眷戀?對所見所聞有著怎樣的感動,?對用心守護的病人又有著怎樣的真情……
點擊收聽《來自武漢的聲音日記》第十三期。今天的日記來自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馳援武漢醫(yī)療隊的王毅,。
2月21日 武漢
今天是個好日子,,首批新冠肺炎治愈患者要出院了。其中有一對夫妻,。當他們得知自己的核酸轉陰符合出院條件時,,喜極而泣,并反復對我們說著,,“謝謝,、謝謝”,。有時覺得時間過得真快,回想起來武漢后的點點滴滴,,一些不經意的細節(jié)是如此的暖心,。
那是來武漢后的第八天,我和小伙伴層層防護進入了病房,,雙人核對后準備給患者抽血,。
圖為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馳援武漢醫(yī)療隊的王毅在工作中,。
第一個要抽血的是一位婆婆,。因為穿了厚厚的防護服,我用基本上沒有知覺的手給她系上止血帶,,摸索著要進針的位置,。而婆婆早已把臉轉向對側,只留給我一個后腦勺,。
消毒,、進針、回血,,我的手緊緊地按在針柄處不敢動一絲一毫,,而小伙伴要做到輕柔又迅速地送管拔管再送管。我們兩個配合緊密盡可能做到針尖在血管里的位置不移動,,這樣血流才會更通暢,,血標本的質量才會更高,化驗結果也就更準確,。
10管血終于抽完了,,我和小伙伴出了一身的汗。采血本是我們最基本的操作,,可在這個特殊的環(huán)境里,,全副武裝起來的我們,視線是模糊的,,觸覺是消退的,,操作的時間是不可能控制的,消耗的體力和精力更是不能言表,。
圖為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馳援武漢醫(yī)療隊的王毅和同事們。
抽完血,,小伙伴想要幫婆婆多按壓一會兒,。婆婆趕忙拒絕,她用自己另一只手顫顫地按著抽血的位置,,再一次給我們一個背影,。
臨走的時候我告訴婆婆要多喝水,,旁邊的阿姨馬上就搭話說,“謝謝你們費心了,,我會幫她倒水的”,。她說這話的時候我也只看見了她的后背。
其實我知道,,當我進去的時候有一個阿姨還沒有來得及喝完水,,就匆匆戴上了口罩。全程她們的臉都盡可能地背向著我們,,她們是擔心會傳染給我們啊,。
那一刻,我被感動的有點兒眼圈發(fā)熱,,心暖暖的……
?圖為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馳援武漢醫(yī)療隊的王毅在工作中,。
今天,我們把鮮花送給了那對出院的夫妻,,希望他們以后都可以健健康康,。但他們又把鮮花送給了我們,說我們才是最美麗的人,。
我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后,,明天一定是晴天。
?
策劃:汪金福 孫志平
監(jiān)制:田朝暉 幸培瑜
統(tǒng)籌:魏驊?吳煒玲?
編輯:董琳娜 劉在 趙世蕓
李放,、林苗苗、樸文琳,、王朝
設計:康薇
播講人:吳煒玲
執(zhí)行:新華社“聲在中國”
制作:新華FM工作室
供稿來源:北京大學醫(yī)學部,、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
新華社全媒體編輯中心、音視頻部,、北京分社
中國移動咪咕公司
聯(lián)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