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珠峰大本營5月9日電 題:一名測繪隊員眼中的兩次珠峰高程測量
新華社記者
初見鄭林時,,他正和同事聊著家常。珠峰大本營帳篷內微弱的燈光打在他黝黑而線條柔和的臉頰上,,眼睛更加清澈明亮,。說起話來語速很快的他,聊到盡興處,,會用濃厚的關中話和同事“拌嘴”,,活潑得像個孩子。
“我就喜歡干測繪,?!?002年,鄭林大學畢業(yè)后加入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簡稱國測一大隊)精(密)測(量)隊,,參與了2005年珠峰高程復測,。這次他主動請纓,,參戰(zhàn)2020珠峰高程測量。
在珠峰大本營西側的一個小坡上,,矗立著2005年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紀念碑,。在鄭林心中,這座紀念碑既是對那次珠峰高程測量的深沉禮贊,,也是測繪人的精神豐碑,。
“有點懵!”回憶起2005年珠峰高程復測,,鄭林脫口而出,。
2004年12月的一天下午,正在家休息的鄭林接到了精測隊中隊長張亞東的電話,。
“去西藏,,參加珠峰高程測量!”電話那頭,,張亞東語氣堅決,,容不得別人猶豫。
“我是不是要登頂,?”鄭林興奮地說,。
“你是獨生子女,沒資格,?!睆垇問|回復。
“那讓我去珠峰干嗎,?”鄭林有些失落,。
“做你的老本行,三角測量,?!睆垇問|說。
“成,!”鄭林答道,。
毫無準備,24歲的鄭林就這樣“被卷入”到那次測量工作中去,。
測繪隊員鄭林準備從定日縣城前往珠峰大本營(5月2日攝),。 新華社記者 武思宇 攝
鄭林回憶,那時住的是綠色軍用帳篷,,隊員們枕著行軍被,,用灌滿開水的玻璃瓶暖腳,,蜷縮成一團入睡,;吃的是饅頭,、油餅和壓縮餅干,燒雪水喝,;很少有個人防護裝備,,在珠峰地區(qū)作業(yè)經驗不足。
在那次測量過程中,,鄭林經歷了兩次“生死體驗”:一次是在藏北無人區(qū)開展GPS(全球定位系統(tǒng))測量完工返回途中,,定位系統(tǒng)失效,汽車故障,,一行4人被困在荒野整整一天,;一次是在日喀則市定日縣曲當鄉(xiāng)珠峰東坡附近進行導線測量,受天氣影響,,鄭林等人臨近天黑才收工下山,,行至半山腰,手電筒沒電了,,隊員們手拉手,,摸黑走了一個多小時,途中不斷用對講機呼救,,最后得到救助,,凌晨3點到達營地。
經過2個多月的奮斗,,鄭林所在的國測一大隊成功完成了2005年珠峰高程復測關鍵任務,,他們創(chuàng)造的多項科技世界紀錄載入史冊。
“經天緯地,,開路先鋒”,,是測繪事業(yè)的生動寫照。選擇了大地般宏偉事業(yè)的人,,就有著大地般博大的胸懷,。既然測繪人肩負著開路先鋒的神圣使命,就定要繼續(xù)攀登,!
15年后的今天,,鄭林自愿報名2020珠峰高程測量,還是做老本行——三角測量,,面臨的挑戰(zhàn)依舊嚴峻:高寒缺氧,,以及外業(yè)作業(yè)時仍要翻過危險重重的沖溝、冰塔林,、冰崩區(qū)等,。但在鄭林眼里,這次測量也有了可喜的變化,。
測繪隊員鄭林(右)與隊友在2005年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紀念碑旁(5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洛卓嘉措 攝
生活保障更好了——如今的大本營24小時不斷電,,設立了臨時醫(yī)療點并配有高壓氧艙,帳篷內放有取暖器,,每隔2到3天會有車運送蔬菜,、水果和肉類到大本營;
設備更先進了——大量國產裝備投入使用,,可靠性,、精度大大提高,北斗全球衛(wèi)星導航定位系統(tǒng)充分保障了測量工作需要,;
經驗更豐富了——經過2005年復測,,國測一大隊積累總結了一系列作業(yè)及團隊協(xié)作經驗,在這次測量前,,大隊做了充分準備,,為隊員制定了科學訓練計劃……
2020珠峰高程測量已進入登頂測量階段,全體測量登山隊員正在緊張有序地開展各項工作,。此刻,,鄭林也在珠峰大本營忙碌著,調試設備,,為最后的三角交會測量做準備,。
他說:“雖然再次遺憾落選登頂測量,但一定會全力以赴,?!?/p>
“有信心!能再次參與珠峰高程測量,,很光榮,!”采訪結束時,鄭林說,。
“信心”“光榮”是參戰(zhàn)測繪隊員口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詞,。這份信心和光榮感定是源自他們不變的初心,源自對測繪事業(yè)的熱愛和忠誠,。
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紀念碑巍然矗立,,測繪精神代代傳承,永不熄滅,。(記者多吉占堆,、邊巴次仁、魏玉坤,、王沁鷗,、武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