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江西九江7月19日電 題:鏖戰(zhàn)江新洲
新華社記者余賢紅,、黃浩然、劉夏村
暮色蒼茫,,江新洲江水環(huán)伺,,如一葉扁舟孤懸長江,,在洶涌的洪水中飄搖。
歷史上,,九江江新洲每逢大汛必罹水患,。今年6月下旬以來,受持續(xù)強降雨和上游來水影響,,江新洲水位持續(xù)上漲,,汛情告急。四千江洲兒郎聞“汛”而歸,,一千余名人民子弟兵開赴一線,,傳承著生生不息的抗洪精神,。
入夜,,一身迷彩服的江洲鎮(zhèn)柳洲村村支書洪棉雪站在壩上,,粗糙的手里攥著一把自制木尺,,如戰(zhàn)士緊握著鋼槍,看著渾濁的洪水一點點往下退,?!氨W〉叹褪潜W×思?,這是我們江新洲人的信念,!”
這是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qū)江新洲一角(7月1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水進,,人進,!
7月11日晚8點,暴雨如注,,雷電交加,。
長江九江水位高達22.61米,高過壩面20多公分,,洪水不斷往上漲,,一個浪頭打過來就可能洪水漫堤。
51歲的江洲鎮(zhèn)江洲村村支書余乃勝站在堤壩外的江水中,,用后背擋住風(fēng)浪沖擊,,雙手接過遞來的沙袋,弓著身子加固子壩,,雨水順著臉頰直往下淌,。
江洲鎮(zhèn)柳州村村支書洪棉雪探查堤壩底部情況(7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那晚,,余乃勝和40多個同村人一宿沒睡,,愣是用1米高的子壩,擋住了肆虐的洪水,?!斑@1米,就是我們的生命線,?!笔潞螅嗄藙俚热巳孕挠杏嗉?。
與洪水搏擊的決心,,源自對水患的刻骨銘心。
22年前的1998年,,同樣是一個暴雨之夜,,肆虐的洪水撕開了在21米以上的高水位里浸泡了39天的江新洲大堤,一夜間房倒田淹,,數(shù)萬人的家沒了,。翌日清晨,地勢較高的南堤上,,不少轉(zhuǎn)移出來的村里人靜靜地站在那兒,,看著被淹沒的家園,無可奈何,。
從那之后,,江新洲變了。
江洲鎮(zhèn)黨委書記陳世超說,,之后每屆鎮(zhèn)黨委都把改善水利設(shè)施放在重中之重,,堤壩逐年加固,警戒線更是從20米降低到19.5米,,為的就是能夠早做準備,,與洪水搶時間。
長江水位持續(xù)上漲,。早在7月4日,,洪水一過19米,按照省市的防汛部署,,鎮(zhèn)里就啟動了應(yīng)急預(yù)案,,7月5日所有大堤都做好了清障打樁、安裝電燈等準備,。
“汛期還沒到,,就備好了沙石、編織袋等防汛物資,!”52歲的江洲鎮(zhèn)蔡洲村村民左自強回憶說,,過去大水來了,,才會過江運物資。有一次實在來不及,,大家就從家里拿出10余袋,、每袋重180多斤的蠶豆,一袋一袋往水里丟,,那可是剛剛從地里收上來的,。
水進,人進,。與洪水纏斗多年,,堤壩在“生長”,防汛機制在“改善”,,人的勇氣與韌勁在“磨礪”——
7月12日,,長江九江水位達到22.81米,高過壩面40多公分,,不少老人都覺得“這次又要懸了”,,可洪棉雪偏偏不信邪。
江洲鎮(zhèn)柳州村村支書洪棉雪(中)幫助工作人員卸下防汛物資(7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面對擔(dān)心,,面對堤壩上冒出的一個又一個滲漏點,洪棉雪鐵了心要和洪水斗,。他用父親教過的老辦法,,子壩外再加一道壩,同時創(chuàng)新做法,,在漏水處填上子壩一半高的泥沙,,有效處置了險情,挺過了艱難時刻,。
“這么高的水位我們堅持了13個小時,,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标愂莱f,。
堤在,家在,!
7月13日,,江洲渡口。
從市區(qū)開往島上的輪渡一靠岸,,數(shù)以百計的摩托“鐵騎”,、車輛蜂擁而下。
孤島防汛,最缺的是人,。江新洲常住人口約7000人,,很多人都外出務(wù)工,島上實際可用勞動力不足千人,?!敖迌豪桑辞榫o急,,家鄉(xiāng)盼你回家支援?!泵鎸币姾樗?,7月10日,當(dāng)?shù)夭坏靡寻l(fā)出一封情真意切的防汛“家書”,,號召青壯年游子返鄉(xiāng)抗洪,,守衛(wèi)家園。
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qū)江新洲的防洪大堤上,,防汛人員在搬運沙袋,,加固堤壩,他們中大部分是主動返鄉(xiāng)參與防汛人員(7月13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團洲村村民余海松供職于上海一家水利公司,,在手機上看到這條消息,心里一揪,,第一想法是回家,,但又擔(dān)心公司業(yè)務(wù)繁忙不肯答應(yīng),心中忐忑不安,。在得到公司肯定的答復(fù)后,,余海松只帶了幾件換洗衣服,立刻沖到了火車站,。
沒有買到高鐵動車票,,就坐十幾個小時的慢車。7月15日,,他到達九江時已是晚上10點,,第二天坐最早的一班輪渡上島,家都沒回,,直奔北堤,。
“先回家再上堤,得繞10多公里,,我不想把時間耽誤在路上,。”余海松說。
問及為何不遠千里返鄉(xiāng)防汛,,他說:“22年前江新洲破壩,,洪水沖毀了我的家,每每回想這段遭遇,,就錐心地痛,。”
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qū)江新洲的防洪大堤上,,防汛人員在搬運沙袋,,加固堤壩,他們中大部分是主動返鄉(xiāng)參與防汛人員(7月13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堤在,,家在。對多次遭遇洪水漫灌的江新洲人來說,,對家的眷戀尤為強烈,。
“當(dāng)年破壩,整個江新洲花了10年時間才恢復(fù)元氣,,我們再也不想當(dāng)‘難民’了,。”56歲的裝修工人王南橋說,,自己年輕時就和父輩們一起挑土筑壩,,付出了多少血汗,經(jīng)歷了多少困苦,,才有了今天的家園,。
“500元一天的工錢不賺了,我要回去守大堤,!”王南橋說,。
江洲鎮(zhèn)官場村村民鄒巧玉喜歡和村里姐妹跳廣場舞,但后來由于不少人陸續(xù)搬到了市區(qū)居住,,一年到頭很難湊齊,。今年防汛,她驚訝地發(fā)現(xiàn),,許久未見的姐妹們都回來了,。
最困難的時候,鄒巧玉和十多個姐妹組成增援隊,,哪里人不夠就去哪里,。“一般的防汛,,我們只負責(zé)在家做飯,。但這次不一樣,,人手太緊了?!编u巧玉說,,一包沙子四五十斤,一人扛不動就兩人抬,。
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qū)江新洲的126防汛哨所,,主動返鄉(xiāng)參與防汛的青年張洋(右)和同學(xué)黃傲一起裝填沙袋(7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在江新洲最吃勁的幾天里,,全島回來了4000多位青壯年,。大家頂著大雨日夜奮戰(zhàn),或巡堤查險,,或裝沙壘壩,。餓了,就隨便扒兩口,;困了,就躺在哨所瞇一會,,拼盡全力只為把家守住,。
1998年9月,江新洲南堤的安置大棚里,,一個女娃呱呱墜地,,父母給她取名“志江”;在洪水中出生的志江,,今年剛大學(xué)畢業(yè),,二話沒說便扛起鐵鍬上了大堤。
心齊,,無懼,!
68歲的梅俊洲是后埂村的老支書,近半個月來每天在1.5公里長的堤段上走4個來回巡堤,,步伐慢不是因為腿腳不便,,而是想看得更細。
他說,,每到汛期都是自己壓力最大的時候,,到了夜里兩三點都睡不著,閉上眼睛都是堤壩,。當(dāng)了20多年的村干部,,這已經(jīng)成了一種習(xí)慣。村里有人說梅俊洲是“憨巴”,,他自己卻覺得還有更“憨”的,。
時間撥回到22年前,,梅俊洲依然記得,為了堵住洪水沖刷壩體形成的涵洞,,保住村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13名鎮(zhèn)、村干部推著一艘漁船二話沒說就跳了下去,,沒成想遇上漩渦,,一下子連船帶人全卷了進去。當(dāng)時大家都以為人沒了,,幸好被沖到附近田地里,,撿回了命。
在那之后,,梅俊洲逐漸成為一名熟知險工險段,、懂得緊急處置險情的“大壩醫(yī)生”。他說,,經(jīng)過干部群眾多年的付出,,這段土壩成了守衛(wèi)百姓的“福壩”。
心里裝著人民,,行動才能義無反顧,。
渡輪載著撤離的居民航行在長江水面(7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7月12日,,由于長江水位居高不下,,柴桑區(qū)江洲鎮(zhèn)防汛抗旱指揮部根據(jù)應(yīng)急預(yù)案,果斷發(fā)布通知,,全鎮(zhèn)老幼病殘必須全部轉(zhuǎn)移,。
轉(zhuǎn)移過程中,一些獨居老人放心不下家中電器,,后埂村現(xiàn)任村支書周衍勝二話沒說,,光著膀子就把近百斤的冰箱馱在背上,搬上了二樓,。
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qū)江新洲的防洪大堤上,,主動返鄉(xiāng)參與防汛的青年熊朝劍(右)和徐冬冬在搬運沙袋加固堤壩(7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柴桑區(qū)委書記駱效農(nóng)感慨說,,對老百姓有求必應(yīng),,老百姓才能相信我們。僅一天時間,,江新洲就轉(zhuǎn)移出兩千多人,。
“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濕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卻知道你為了誰……”20多年前,一首謳歌人民子弟兵抗洪搶險的歌曲傳唱大江南北,。
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qū)江新洲,,陸軍第71集團軍某旅官兵在堤壩上搶險(7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浩波 攝
時空變幻,又逢大汛,,在戰(zhàn)士們當(dāng)年踏過的堤壩上,,新一茬年輕子弟兵再次奮不顧身。
裝填600方沙土,,兩萬八千多個沙袋,,搶筑960多米長子堤……11日雨夜,武警九江支隊教導(dǎo)隊代理排長孟德帥和50名年輕戰(zhàn)士,,爭分奪秒,、奮戰(zhàn)一宿,江新洲北堤壩面最低的九洲段擋住了洪水漫堤,。
“把最難最險的堤段交給我們,,這是百姓對我們的信任?!泵系聨浾f,。
在40多公里長的江新洲大堤,從各地開赴而來的1500多名戰(zhàn)士日夜堅守,;在贛鄱大地,,截至7月18日19時,全省累計投入抗洪搶險人力206.24萬人次……
17日上午,,“長江二號洪水”在上游形成。18日中午12時,,長江九江水位22.17米,,仍超警戒線2.17米,防汛形勢依然嚴峻,,戰(zhàn)斗在繼續(xù),。
27歲的張恒是新洲墾殖場村民,曾在天安門國旗護衛(wèi)隊服役,。洪水來襲,,內(nèi)澇嚴重,家被水圍住了,,張恒每天用船推著行動不便的父親蹚水走出來,,一起巡堤查險。
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qū)江新洲,,張恒扶正防洪哨所前插的國旗(7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防汛間隙,不經(jīng)意間看到堤壩上飄揚的五星紅旗,,張恒總會挺直腰桿,。他說:“過去扛國旗,,如今扛沙袋,為的都是一個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