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9月20日電 題:合力筑起生命防線——記天津市對口支援恩施州疾控工作隊
新華社記者栗雅婷
從海河之畔,,到鄂西林海,今年2月,,天津陸續(xù)有百余名醫(yī)務工作者前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開啟了一場跨越3000里的馳援,其中一支由70名疾控工作者組成的疾控工作隊,,為當?shù)匕傩蘸歪t(yī)務人員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生命防線,。
2月12日,,天津市對口支援恩施州疾控工作隊部分隊員出發(fā)前在天津濱海國際機場合影。 從海河之畔,,到鄂西林海,,今年2月,天津陸續(xù)有百余名醫(yī)務工作者前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開啟了一場跨越3000里的馳援,,其中一支由70名疾控工作者組成的疾控工作隊,為當?shù)匕傩蘸歪t(yī)務人員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生命防線,。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抽絲剝繭的“病毒偵探”
梳理病例關系,、查找其活動軌跡的交叉點、建立完整的傳播鏈……2月13日抵達巴東縣后,,李子朋立即投入到當?shù)亓餍胁W調查和確診病例流行病學特征分析的工作中,。
28歲的李子朋在天津市南開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從事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工作。今年2月,,他主動報名加入天津市對口支援恩施州疾控工作隊,。在恩施州的50多天里,他化身“病毒偵探”,,“偵查”病毒的傳播軌跡,。
“流行病學調查就像警察破案,必要時要與患者面對面交流獲取信息,?!痹诎蜄|縣深入鄉(xiāng)村進行流調時,李子朋聽不懂當?shù)胤窖?,便在當?shù)赝碌膸椭乱槐橐槐榧氈碌睾捅徽{查者進行溝通,,幫助他們回憶細節(jié)。
“流調講求‘細,、連,、清、準’,。時間,、地點、人員,、暴露方式,、暴露頻次、防護情況等流調內容都要清楚,,才能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將信息連起來?!崩钭优笈c同事經(jīng)常整理數(shù)據(jù)至深夜,,梳理病例關系的圖紙畫了一張又一張,直到挑出自己最滿意的那一張才肯放下手中的筆,。
疫情防控形勢逐漸趨穩(wěn),,疾控人員的腳步卻始終沒有停下,流調工作告一段落,,李子朋和同事們開始指導當?shù)貜凸彤a,,他也是最后一批返回天津的援助湖北省醫(yī)療隊成員。
回來后的工作依舊忙碌,,進行傳染病信息報告,、每天更新新冠肺炎疫情相關數(shù)據(jù)、對海鮮市場和農貿市場進行排查……李子朋覺得,,疾控工作雖然辛苦,,但十分有意義。
“在恩施州的兩個多月,,我感受到了作為一名疾控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我們與恩施州當?shù)氐尼t(yī)務人員互相學習、團結一心,。如果國家有需要,,我們一定還會第一時間站出來?!崩钭优笳f,。
2月12日,天津市對口支援恩施州疾控工作隊部分隊員出發(fā)前在天津濱海國際機場合影,。 從海河之畔,,到鄂西林海,今年2月,,天津陸續(xù)有百余名醫(yī)務工作者前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開啟了一場跨越3000里的馳援,其中一支由70名疾控工作者組成的疾控工作隊,,為當?shù)匕傩蘸歪t(yī)務人員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生命防線,。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2月12日,天津市南開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王楠(左),、鄭旭坤(中),、李子朋在湖北省恩施州疾控中心合影。 從海河之畔,,到鄂西林海,,今年2月,天津陸續(xù)有百余名醫(yī)務工作者前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開啟了一場跨越3000里的馳援,,其中一支由70名疾控工作者組成的疾控工作隊,,為當?shù)匕傩蘸歪t(yī)務人員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生命防線。 新華社發(fā)
深入鄉(xiāng)鎮(zhèn)的“消殺戰(zhàn)士”
39歲的王楠是天津市南開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今年2月,,已經(jīng)在天津連續(xù)戰(zhàn)“疫”20多天的他主動申請加入天津市對口支援恩施州疾控工作隊,負責指導恩施州下轄宣恩縣的消殺工作,。
為了盡快了解當?shù)匾咔榉揽厍闆r,,抵達宣恩縣后,王楠和隊員們用了10多天時間走遍了當?shù)氐?個鄉(xiāng)鎮(zhèn),,對衛(wèi)生院的發(fā)熱門診和隔離點開展了兩個輪次的專項指導,。
從指導醫(yī)護人員的消殺工作,參與終末消毒和各類場所的預防性消毒,,到協(xié)助當?shù)乜h疾控中心編制相關技術文件和技術方案,,開展技術培訓和交流……王楠和同事們將消殺工作落實落細,每當看到消毒人員操作不熟練時便現(xiàn)場演示,。
“山路蜿蜒曲折,,天氣濕冷,隊員們在高強度的工作下身體和心理都經(jīng)受著考驗,。但當?shù)匕傩蘸歪t(yī)務人員的關心和照顧讓我們倍感溫暖,,我們也與恩施州的同事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蓖蹰f,。
4月8日回到天津,經(jīng)過14天的集中隔離和簡單的休整后,,王楠又回到了工作崗位,,回憶起在恩施州的日子,他說:“這是一段很難得的人生經(jīng)歷,,全國人民上下一心馳援湖北,,我是其中的一員,我感到自豪,?!?/p>
2月17日,在恩施州中心醫(yī)院,,天津市對口支援恩施州疾控工作隊隊員鄭旭坤(中)在進行PCR結果判讀,。 從海河之畔,到鄂西林海,,今年2月,,天津陸續(xù)有百余名醫(yī)務工作者前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開啟了一場跨越3000里的馳援,其中一支由70名疾控工作者組成的疾控工作隊,,為當?shù)匕傩蘸歪t(yī)務人員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生命防線,。 新華社發(fā)
2月23日,在湖北省恩施州宣恩縣曉關鄉(xiāng)衛(wèi)生院,,天津市對口支援恩施州疾控工作隊隊員王楠(右二)進行發(fā)熱門診督導工作,。 從海河之畔,到鄂西林海,,今年2月,天津陸續(xù)有百余名醫(yī)務工作者前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開啟了一場跨越3000里的馳援,,其中一支由70名疾控工作者組成的疾控工作隊,為當?shù)匕傩蘸歪t(yī)務人員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生命防線,。 新華社發(fā)
“火眼金睛”的“病毒偵察兵”
出生于1993年的鄭旭坤,,是天津市南開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一名檢驗技師。工作的3年里,,她負責天津兩家哨點醫(yī)院的流感網(wǎng)絡實驗室直報工作,,每年要檢測流感樣病例咽拭子千余份、麻疹風疹百余份,,“我每天的工作就是‘與病毒為伍’”,。
疫情發(fā)生后,她主動請纓,?!白鳛榧部厝耍质枪伯a黨員,,在這個特殊時刻,,必須沖鋒在前。我對自己的專業(yè)能力有信心,!”
2月1日早晨6點多,,鄭旭坤抵達恩施州?!爱敃r恩施正下著小雨,,氣溫有些微寒。當?shù)毓ぷ魅藛T拿出準備好的土家族棉鞋,,讓我們換上,。”鄭旭坤說,,棉鞋的樣式雖然不是最時尚的,,卻是最溫暖的。
每次進入實驗室,,鄭旭坤都必須換上厚厚的隔離服,,全副武裝與病毒“面對面”,,用“火眼金睛”檢測新冠肺炎病毒。
“穿上防護服后,,4個多小時的實驗檢測期間我不能飲水,,不去衛(wèi)生間,要將防護服利用到最大化,?!编嵭窭ふf,每次脫掉厚重的防護服,,內層手術服都能擰出水來,。摘下口罩和護目鏡,她笑稱臉上被勒出的紅痕是她的“勛章”,。
“每份樣本進行核酸提取時,,我需要用大拇指按壓3次加樣槍,長時間工作下來,,大拇指使不上勁了,。”鄭旭坤說,,執(zhí)行看似“流程化”的操作時,,她仍要時刻保持小心謹慎,“采樣用的96孔板孔徑狹小,,必須眼,、腦、手專心致志,,不容有失,。”
現(xiàn)如今鄭旭坤早已回到天津的工作崗位,,她說:“我要繼續(xù)當好‘病毒偵察兵’,,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貢獻疾控人的力量?!?/p>
2月27日,,天津市對口支援恩施州疾控工作隊隊員李子朋(右二)在湖北省恩施州巴東縣的一家福利院指導疫情防控工作。 從海河之畔,,到鄂西林海,,今年2月,天津陸續(xù)有百余名醫(yī)務工作者前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開啟了一場跨越3000里的馳援,,其中一支由70名疾控工作者組成的疾控工作隊,為當?shù)匕傩蘸歪t(yī)務人員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生命防線。 新華社發(fā)
3月19日,,在湖北省恩施州疾控中心樣品處理室,,天津市對口支援恩施州疾控工作隊隊員鄭旭坤在最后一次進實驗室紅區(qū)后留影。 從海河之畔,,到鄂西林海,,今年2月,天津陸續(xù)有百余名醫(yī)務工作者前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開啟了一場跨越3000里的馳援,,其中一支由70名疾控工作者組成的疾控工作隊,為當?shù)匕傩蘸歪t(yī)務人員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生命防線,。 新華社發(fā)
新聞鏈接:

-
大數(shù)據(jù)"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