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在黎巴嫩南部與以色列邊境“藍線”附近,,中國掃雷官兵進入安全通道進行“藍桶”勘察。新華社發(fā)(丁文棟攝)
新華社貝魯特10月26日電 通訊:披荊斬棘穿越“死亡地帶”——記中國新一批赴黎維和官兵首次“藍線”勘察
丁文棟 劉攀
“我們通道周邊都可能有地雷,,大家一定要走探過的地方,,注意腳下?!敝袊?9批赴黎巴嫩維和多功能工兵分隊掃雷組長和磊始終走在勘察隊伍最前面,,用探雷器探測每一處可疑地方,時刻提醒身后戰(zhàn)友。
根據(jù)聯(lián)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聯(lián)黎部隊)司令部命令,,自10月12日起,,中國新一批赴黎維和官兵正式展開自今年8月部署至黎巴嫩以來的首次“藍線”勘察。
10月23日,,在黎巴嫩南部與以色列邊境“藍線”附近,,中國掃雷官兵割除安全通道內(nèi)的荊棘,進行“藍桶”勘察,。新華社發(fā)(丁文棟攝)
黎巴嫩南部與以色列邊境的“藍線”是聯(lián)合國為黎以劃定的長約121公里的臨時?;鹁€,由300多個用于標記?;鹁€的“藍桶”連接而成,,因此被稱為“藍線”?!八{線”一帶地勢復(fù)雜,,到處布滿地雷,被視作“死亡地帶”,。歷年來,,在每個“藍桶”設(shè)置點進行作業(yè)前,掃雷官兵都會先開辟一條安全通道,。但由于開辟時間較長以及氣候,、雨水和自然災(zāi)害等因素,許多安全通道發(fā)生了不同程度損毀,。
中國官兵的任務(wù)是:穿越雷區(qū),、查清藍線上“藍桶”與通道的相關(guān)情況,而后形成報告,,為下一步維護提供依據(jù),。
10月23日,在黎巴嫩南部與以色列邊境“藍線”附近,,中國掃雷官兵穿行在草叢間,。新華社發(fā)(丁文棟攝)
秋季的地中海畔開始轉(zhuǎn)涼。一大早,,中國掃雷官兵來到“藍線”附近,,車輛停在距離安全通道口約500米的山路上。受地形限制,,官兵須從安全通道口出發(fā),,步行至“藍線”標記點,對標識系統(tǒng),、“藍桶”設(shè)施及現(xiàn)場環(huán)境等進行評估,。
安全通道外兩側(cè)不時能看到裸露的地雷,,其中最近的距離通道不足兩米。和磊是第二次參加維和任務(wù),。他說:“雖然我們走在安全通道內(nèi),,但諸多原因可能導(dǎo)致通道外的地雷被沖刷到通道內(nèi),同時不能排除一些人為因素,,比如在通道內(nèi)設(shè)置新地雷的情況,,為了確保安全,我們必須用探雷器對通道進行探測,?!?/p>
10月23日,在黎巴嫩南部與以色列邊境“藍線”附近,,中國掃雷官兵用探雷器探測,,確保隊伍可安全前進。新華社發(fā)(丁文棟攝)
崎嶇的山路越來越陡,,路況越來越差,,茂密而鋒利的荊棘成為勘察小組的最大阻礙,官兵們不得不停下來,,戴上手套,,用剪刀進行清理。遇到地勢較惡劣,、情況特別復(fù)雜的安全通道,,勘察小組每前進一米都很困難。
中國第19批赴黎巴嫩維和多功能工兵分隊掃雷監(jiān)督員況志邦說:“從上一個點出發(fā),,我們花了將近兩個小時才抵達這片區(qū)域的最后一個“藍桶”,。其實從樹林外看去就幾十米距離,,但我們前面完全沒有路,,頭頂滿是荊棘,四周都是帶刺的灌木叢,,清理時盡管手上戴著防割手套也會有刺痛感,。”
10月23日,,在黎巴嫩南部與以色列邊境“藍線”附近,,中國掃雷官兵清理前行途中的荊棘。新華社發(fā)(丁文棟攝)
除復(fù)雜地勢外,,“藍線”地區(qū)還經(jīng)常有毒蛇,、蜥蜴、狼和野豬出沒,,官兵們在樹叢中行進需特別小心,。而且,,他們面對的不僅是危險的地雷和復(fù)雜的環(huán)境,還要時刻警惕“藍線”隨時可能發(fā)生的軍事沖突,。
7天時間里,,中國掃雷官兵完成了67個“藍桶”與安全通道的勘察,在“藍線”雷區(qū)徒步行走近60公里,,圓滿完成首次“藍線”勘察任務(wù),。接下來,按照聯(lián)黎司令部指示,,他們還將根據(jù)勘察情況開展“藍桶”與安全通道維護任務(wù),。
10月23日,在黎巴嫩南部與以色列邊境“藍線”附近,,中國掃雷官兵對勘察完畢的通道進行封圍,。新華社發(fā)(丁文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