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瑞士达沃斯1月22日电 专访丨世界应关注和借鉴中国创新——访英国《自然》杂志总编辑斯基珀
新华社记者郭爽
国际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总编辑、基因学家玛格达莱娜·斯基珀21日在瑞士达沃斯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年会上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正在为全球科研作出越来越具影响力的贡献,值得其他国家关注和借鉴。她还强调,在碎片化时代,需要加强全球科研合作。
“我发现和注意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中国在探索更可持续发展方式上的贡献。中国开创了一些非常具有创新性的做法,世界其他地区应该予以关注,并适当调整后加以借鉴。”斯基珀说:“这些解决方案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其他环境,但它们可以作为开发本地解决方案的良好基础。”
斯基珀指出,在“自然指数”以及其他衡量科研产出的指标中,“都能看到中国对全球科研作出了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具影响力的贡献。基于当前的发展轨迹,我预计中国会有更多重大科学进展。今天,中国在材料科学和化学领域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进步,在生物医学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突破,人工智能相关研发更是随处可见……”
由国际知名科技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下属机构编制并定期发布的自然指数追踪发表在高质量期刊上的科研论文,根据有关机构、国家或地区所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比例等,反映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及合作情况。2023年发布的自然指数显示,中国作者2022年在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份额首次排名第一,超过美国。《2024自然指数-中国》显示,在自然指数数据库扩展后,中国在排名中仍位居第一。
“这当然证明了中国在科研上的系统性投入、在教育上的投资,以及对国际合作的重视,”她说,这些成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还在于中国采取了系统化的方法,在多个层面通过国际交流培养科技人才,但遗憾的是,这种模式正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受到阻碍。
今天,“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变得更加碎片化,包括培养科学家的方式也是如此,”斯基珀说,“人类应该更具创造性地思考如何开展合作,以共同利用最优秀的人才,不管这些人才身在何处。这些限制最终不应当妨碍人才发展和他们才能的发挥。”
“我们都知道,当信息和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共享时,科研进展会最快,”斯基珀说,“研究需要多元化视角,这是绝对必要的。我们每个人的出身与背景会影响我们提出问题以及寻求解决方案的方式,这一切都能让科研更丰富,而这当然(对科研)是有益的。”
斯基珀认为,“我们必须进行跨学科的合作”。她以人工智能举例说,这一前沿技术在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的发展几乎涉及每一个学科,未来会看到它在更多领域的深入应用,比如医疗、材料科学、城市建设、智慧农业等领域。而通过知识分享,就可以让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在各自的情境中对这些知识进行不同的应用。
长期来看,斯基珀对科学、自然和技术发展持乐观态度。她指出,“科学界是一个全球性的共同体,它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各国政府、私营部门、慈善组织越来越多的支持。科学界早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另一方面,“人类眼下面临的很多紧迫问题都是全球性的,我们需要尽可能地进行全球协作”。
斯基珀说:“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越来越有效的跨国界合作方式,并共享技术和理解,那么未来将会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