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新華網(wǎng)北京8月9日電(記者 張敏彥) “把天空當成明亮的燈光,,把草原當成移動的舞臺,,哪里有牧民兄弟姐妹,,烏蘭牧騎就會來到你們身邊……”,。
烏蘭牧騎,,蒙語原意為“紅色的嫩芽”,,是活躍于內(nèi)蒙古草原和蒙古包之間的文藝團隊,。正如歌舞劇中的歌聲所唱,,六十年來,,扎根草原的烏蘭牧騎為農(nóng)牧民服務(wù)的宗旨始終如一,上演了一場場草原上的“歡樂頌”。
?
民族歌舞劇《我的烏蘭牧騎》宣傳海報,。
今年,,烏蘭牧騎迎來六十華誕。6月29日晚,,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烏蘭牧騎排演的民族歌舞劇《我的烏蘭牧騎》,,在錫林浩特歌舞劇院完成了第22場演出。打草,、剪羊毛,、架著勒勒車演出……一幕幕烏蘭牧騎人演出、勞作的多個場景,,帶觀眾穿越時空,,重回老一代烏蘭牧騎成立之初的歲月。
年逾八十的伊蘭是烏蘭牧騎第一批隊員,,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她記憶猶新:“過去牧區(qū)的路都是勒勒車走出來?!弊畛?,這支烏蘭牧騎只有9名演員,帶著馬頭琴,、四胡,、三弦等簡單樂器,他們深入牧區(qū)巡回演出,,哪怕只有一個農(nóng)牧民,,也會照演不誤。
在錫林郭勒烏蘭牧騎團長孟玉珍的記憶里,,上世紀80年代,,烏蘭牧騎演員點著煤油燈、“火把燈”為農(nóng)牧民演出,,條件雖然艱苦,,但看演出的人特別多。
60年來,,烏蘭牧騎深深根植于牧區(qū),,穿草原,走牧場,,下鄉(xiāng)演出5000余場,,成為活躍在草原上的一張文藝名片。
如今,,勒勒車變成了汽車,,演員隊伍發(fā)展壯大,,專業(yè)水平也在不斷提升。烏蘭牧騎從草原走向了全國,,還走出國門訪問演出,,但為農(nóng)牧民服務(wù)的傳統(tǒng)卻從未改變。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萌萌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
【熱議】災(zāi)害面前,,我們該如何終結(jié)謠言,?
2017-08-09 12:51:51
-
這些年,身份證含金量更高了
2017-08-09 12:51:20
-
共享汽車未來或免押金,,你還買車嗎,?
2017-08-09 12:51:07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各國"超前教育"什么樣?
2017-08-09 09:09:23
-
獨生子女"護理假"來了,應(yīng)如何休?
2017-08-09 09:06:07
熱帖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