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2月4日電 題:貧困戶胡老漢的“斷舍離”
新華社記者孫志平、李麗靜,、甘泉
當挖掘機伸展出巨大手臂將屋頂上的瓦片紛紛扒落時,,84歲的胡老漢剛才還故作輕松的神情消失了,。他怔怔地立在那里,仿佛那些瓦片不是落在地上,,而是重重落在了心頭上,。
胡老漢名叫胡玉良,是河南三門峽市盧氏縣官道口鎮(zhèn)秋涼河村一名貧困戶,,2016年7月被精準識別為異地扶貧搬遷對象,。
眼前這所正在被拆除的老房子,,是他在28年前一磚一瓦蓋起來的。當年他用了近半年時間,,親手燒制了1萬多塊青磚,、2萬多塊灰瓦。
搬遷這一天還是到了,,胡老漢和老伴,、兒子一大早就開始收拾東西。破柜子,、舊椅子……他一樣也舍不得扔,,整整裝滿一輛三輪車。
“房真要拆了,,爸是不是怪舍不得,?”44歲的小兒子胡占學小心翼翼問道。
“舍得,,有啥舍不得,。”胡老漢看起來一臉輕松,,“今天就是要開開心心搬新家,。”
盧氏縣是河南四個深度貧困縣之一,。這個山區(qū)縣有4000多個山頭,,2400多條河流澗溪,群眾貧困且居住分散,。當?shù)赜幸痪漤樋诹铮骸耙宦肥瞬?,岔岔有人家,多則三五戶,,少則一兩家”,。因此,需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9310戶3.3萬多人,,占河南異地搬遷扶貧人口的1/9,。
胡老漢家是這個深山坳坳里唯一一戶人家,從爺爺輩開始住在這里,,至今已有100多年,。由于房子老了,夏天會漏雨,、冬天會漏風,。過去,他和老伴兒,、兒子,、兒媳擠在狹小的老房子里,,生計靠20畝山坡地種玉米,全年收入只有1萬多元,。什么時候能為小兒子建上一所新房,,成了這個80多歲老人最大的未了心愿。
這兩年,,精準扶貧讓胡老漢一家生活開始大逆轉,。
其中,兒子兒媳依托產業(yè)扶貧發(fā)展生態(tài)養(yǎng)豬,。豬仔,、防疫、銷售由合作社全包,,自己只需要出勞力,,在20畝地上種牧草、散養(yǎng)豬,,一年出欄200頭豬,,有近4萬元收入。同時,,官道口鎮(zhèn)新建起了異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qū),。胡老漢一家不用出錢,就在鎮(zhèn)上分得100平方米的簡裝修新房,。
終于有了新房,,胡老漢老兩口高興壞了。高興之余也難免傷感,,畢竟窮家難舍,、故土難離,而且搬遷意味著老房要拆除,,進行宅基地復墾,。但在老實孝順的兒女面前,胡老漢總是悄悄掩藏著心事兒,。
然而,當挖掘機真的在老房子上開扒,,眼瞅著磚,、瓦掉落,胡老漢再也藏不住了,,早已在眼眶里噙著的淚,,啪嗒嗒地往下掉。
一陣塵土飛揚的拆除后,,冬日的山谷恢復了靜寂,,是時候去新家了,。
7公里外官道口鎮(zhèn)異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qū)的新房里,兒媳正在為老兩口收拾布置房間,。村支書用小汽車將胡老漢和老伴接了過來,。小區(qū)11棟六層小樓整齊排列,深紅色的樓體在積雪的映襯下更加醒目,。走進新房,,胡老漢左看看右看看,喃喃道“還怪好,,還怪好”,。鎮(zhèn)里的幫扶干部幾天前專門送來的煤爐燒得正旺,屋子里暖烘烘的,。
胡老漢和老伴兒圍著煤爐嘮嗑,,他蹙著的眉頭漸漸舒展開。老伴兒還在勸他:“這最后一樁心愿也了了,,咱倆以后可不就得開開心心,?你看,這窗戶外的景兒多好呀,?!?/p>
“中嘛,中嘛”,,胡老漢總算被勸個不停的老伴兒逗樂了,,“人總是要奔著好生活去?!?/p>
斷窮根,、舍故土、離家園……像胡老漢一樣,,2016年以來,,盧氏縣已有5545戶20211人實現(xiàn)異地扶貧搬遷,他們告別大山,,告別貧困,,開啟新生活。
記者離開時,,胡老漢新居不遠處正熱熱鬧鬧,,10來個婦女手腳麻利地包著餃子,已經下鍋的餃子在沸水里翻騰,。村里組織剛搬遷到小區(qū)的貧困戶吃起餃子宴,,一起慶祝喬遷新居。
在新家園,,他們即將迎來第一個春節(jié),。

-
爺爺口含孫子輸液管加熱,,“隔輩親”你怎么看?
2018-02-04 13:10:48
-
流動的中國:30億人次大遷徙的背后
2018-02-04 13:10:48
-
陽和啟蟄,,品物皆春:立春風物總是詩
2018-02-04 13:10:48
-
學生課外負擔有多重,?調查:周末不補課學生不到10%
2018-02-04 13:10:48
-
“復興號”體檢:“一顆螺絲栓都不能松”
2018-02-04 13: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