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
40年,,沙海里種出綠色奇跡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東段采訪紀實
汽車在公路上顛簸行駛著,車窗外的綠色不斷向遠方延伸,,猶如無邊無際的海洋在微風中翻卷著細小的波浪,。
科爾沁,這個曾經水草豐美,、河川遍布的遼闊草原,,由于人們不合理的經濟活動,慢慢退化成溝壑縱橫,、黃沙漫卷的沙地,,就像詩人艾青筆下所描述的:“從塞外吹來的沙漠風,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綠色,?!?/p>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簡稱“三北工程”)的推進,,科爾沁沙地及其周邊的命運也在悄然發(fā)生著改變,。
近日,記者跟隨采訪團深入到遼寧彰武縣,、內蒙古科左后旗,、黑龍江拜泉縣等三北工程東段地區(qū),從科爾沁沙地以及周邊的綠色蛻變,,來窺探三北工程這一與改革開放同歲的偉大壯舉,,40年來牢筑綠色長城的精神偉力和滄桑巨變。
綠進沙退,,在荒蕪中播撒綠色
很多與內蒙古相關的地方,,名字大都會與水草相關,遼寧省彰武縣阿爾鄉(xiāng)鎮(zhèn)也同樣如此,。
阿爾鄉(xiāng)的蒙語含義就是水草豐茂之地,,它曾三面被科爾沁草原包圍。據老一輩人介紹,,阿爾鄉(xiāng)雖沒有浩瀚的森林,,但到處可見低矮的樹叢和草地。
農民的開荒拓耕、質地松散的土壤再加之干旱少雨的氣候,,讓阿爾鄉(xiāng)迅速被沙土侵蝕,。阿爾鄉(xiāng)鎮(zhèn)黨委副書記謝菲菲向記者展示的一張泛黃的圖片,描寫的就是阿爾鄉(xiāng)“十山九禿頭,、風起白沙飛,、十年九不收”的景象。
阿爾鄉(xiāng)鎮(zhèn)副鎮(zhèn)長馬輝已經在鎮(zhèn)上工作20余年,,她對風沙的記憶尤為深刻:“一到春季,,狂風四起,根本就睜不開眼睛,,沙子打在臉上就像刀子割的一樣,。嘴唇和臉都被吹破皮了,滿嘴都是沙子,,一咬嘎吱嘎吱地響,。”
不只是阿爾鄉(xiāng)鎮(zhèn),,整個彰武縣都面臨著“沙進人退”的困境,。彰武縣林業(yè)局局長劉立群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前,,彰武縣林地面積不足18萬畝,,森林覆蓋率僅為2.9%。彰武縣的東南便是以沈陽為中心的遼寧中部城市群,,如果按七八級的風速計算,,彰武的沙塵到達沈陽僅需1個小時。
1978年11月,,幾乎與改革開放同時,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一個重大決策——在我國四大沙地,、八大沙漠邊緣及黃土高原建設大型防護林。同年,,彰武縣被列入“三北工程建設重點縣”,,拉開了治沙造林的序幕。
自三北工程實施以來,,彰武縣秉承“要生存,、先治沙”的理念,累計完成治沙造林面積126.5萬畝,,森林覆蓋率增加到34.5%,,使166萬畝農田得到保護。全縣糧食產量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億公斤增長到現在的13.8億公斤,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縣,。
仲夏原本是彰武風沙漫卷的時節(jié),,但現在走在田間路頭,微風吹動臉龐,,盡是夏意的清爽,。放眼望去,青草爬滿了山坡,,成排的樟子松猶如衛(wèi)兵一樣,,嚴陣以待地守護著這里的每寸土地。
“為鞏固治沙造林的建設成果,,我們全面實施了封山禁牧工程,,堅持機械圍封和生物圍封相結合,畜牧業(yè)推行了舍飼圈養(yǎng),。強化了管護專業(yè)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對封禁范圍生態(tài)脆弱區(qū)的管護?!眲⒘⑷赫f,。
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發(fā)展的新征程,而三北工程也翻開了三北生態(tài)建設的新篇章,。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表示,,三北工程經過40年五期的實施,共完成造林面積4.3億畝以上,,森林覆蓋率由過去的5.05%提高到13.02%,,實現了生態(tài)、經濟,、社會效益的多贏,。
以林增收,讓群眾有綠色獲得感
從彰武縣向東北方出發(fā),,大約行駛700公里,,就到了黑龍江省拜泉縣。層層梯田在細雨微蒙中泛起了云霧,,坐落其間的村莊被掩映得撲朔迷離,,儼然是一派塞外江南的景象。
拜泉縣曾是赫赫有名的“北大荒”,。新中國成立后,,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響應國家號召,用汗水把這里開辟成了美麗富饒的“北大倉”,。然而,,20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了多種糧,很多樹木被砍伐,,不期而至的風災,、水災、霜災經常讓農民顆粒無收,。
“滿目瘡痍,、支離破碎?!闭勂鹪浀陌萑?,該縣林業(yè)局局長李英歌脫口說出這八個字。他告訴記者,,當時,,全縣黑土層厚度由墾殖初期的1米銳減到30厘米,許多土地都是“破皮黃”,,坡地年跑土1400萬噸,。
拜泉縣新生鄉(xiāng)新安村村民溫盡莊對此深有體會,他說:“春天種地時,,頭天晚上種上種子,,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種子全刮沒了,。最早村子里還有三四十戶人家,,后來都搬到外地生活了,村里只剩下三四戶,?!?/p>
1978年,拜泉縣抓住三北工程建設的契機,,把植樹造林,、重整河山當作發(fā)展農業(yè)的根本措施,掀起了綠化拜泉大地的熱潮,。經過40年的努力,,全縣已累計營造人工林11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建設初期的3.7%提高到19.5%,,治理水土流失小流域182個,,形成了以農防林,、水保林為主體,,喬灌草、網帶片相結合的生態(tài)經濟型防護林體系,。
新生鄉(xiāng)丁家溝小流域的變化是拜泉縣植樹造林的一個縮影,。在治理之前,當地群眾曾經流傳這樣一段順口溜:“山水似牤牛,下雨滿山流,,毀了低洼地,,打出侵蝕溝?!?/p>
三北工程實施以后,,丁家溝小流域采取生物、工程,、農藝相結合的措施,,使該小流域的治理與開發(fā)融為一體,共造林1070畝,,修梯田610畝,。“治理后的丁家溝流域,,山青了,、水綠了、地肥了,、人富了,。搬走的農戶又回來了,真正實現了治理一坡,、成功一片,、效益一方?!毙律l(xiāng)鄉(xiāng)長路寶玲說,。
行駛在拜泉縣鄉(xiāng)間小路上,隨處可見道路兩旁呈復式排列的林帶,,當地人稱其為“接班林”,。“我們對成熟期的林帶,,提前栽上接班林,,原有林帶采伐時,接班林生長高度已達到防護需要,,實現了防護效能的良性更替,。”黑龍江省林業(yè)廳三北站站長李勤說,。
近年來,,拜泉縣堅持綠色發(fā)展理念,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tǒng)籌構建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體系,,大力發(fā)展綠色經濟,,形成了以林增收、以林富民,、以林養(yǎng)林的新局面,。“截至2017年年末,,全縣森林活立木蓄積面積已達722萬立方米,,價值60億元。農民通過從事林業(yè)產業(yè)人均實現增收2.8萬元,,為農民脫貧致富和鄉(xiāng)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拜泉縣副縣長李凱介紹,。
張建龍為三北工程算了一筆賬:“三北工程區(qū)域,,尤其是內蒙古、寧夏,、甘肅等光熱條件比較好的地區(qū),,有很好的發(fā)展特色經濟林的基礎。我們測算了一下,,現在大約一年的經濟林產出能有1200多億元,。”
“三北”精神,,用生命筑起綠色長城
漫長的三北工程線上,,英雄與大樹并肩而立。
佇立在阿爾鄉(xiāng)北甸子村,,游客不僅會對千年風沙彌漫的歷史慨嘆,,更會被一片高聳入云的楊樹林所震撼。北甸子村“治沙書記”董福財安詳地躺在這里,,每天都與浩瀚的林海對望,。
上世紀90年代,由于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上級部門建議北甸子村全村整體移民,。原黨支部書記董福財挺身而出,帶領全村干部群眾治沙造林,,“風沙如果不治理,,馬上就面臨風沙把人攆走的危險”。
向白沙宣戰(zhàn),,就是北甸子村村民向千年來“終日胡風吹”的歷史命運宣戰(zhàn),。20多年來,董福財帶領全村累計栽樹300多萬株,,自己親手栽下3萬多株,,硬是在茫茫沙海中造出了一片生命綠洲。
因多年積勞成疾,,董福財在2015年3月倒下了,。董福財妻子劉玉蓮清晰地記著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董福財緊緊握著她的手,,用顫巍巍的聲音說:“我死了以后,,讓我看著全村老百姓,親眼看著他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p>
現在的蒙遼交匯處,以林為界,,一邊茫茫沙海,,一邊綠樹滴翠,涇渭分明的對比時刻喚起人們對種樹人的思念,。偉大的壯舉背后必定有一群偉大的英雄,。在那一處處曾經拒絕生命的荒原上,一代代種樹人的印跡化為抹不去的生命標記,。
今年83歲的老人雙寶在兒女眼中是一個固執(zhí)的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后旗大部分牧場沙化,,草甸地鹽堿化,,森林覆蓋率僅為5.1%。面對著終日肆虐的狂風,,巴嘎塔拉蘇木邊布拉嘎查村村民雙寶決定植樹造林,。
他的想法遭到了兒女們的反對,老人并沒有理會,。他固執(zhí)地說:“沒有費用,,我自己出;沒有技術,,我自己學,;沒有人管理,我自己管,?!崩先酥糁展鳎荒_踏進了村東南的沙陀,。他砍下一根樹杈,,扦插在沙地中,似乎宣示了他“不治風沙誓不休”的決心,。
種了兩年,,只成活100棵樹,,多少讓老人有一點沮喪,但這并沒有改變老人固執(zhí)的想法:“那年夏天,,風刮得不敢開窗戶,,孫女被捂得起皰疹。當時我就想,,無論如何,,也要把沙治住?!?/p>
隨后兩年因為有持續(xù)的降雨,,老人新種下的樹成活率達90%,這讓老人重新燃起了信心,。但是,,另一個問題接踵而至,樹林經常遭到牛羊啃食,。老人又固執(zhí)地當上了管護員,。以后這片林邊每天都會有一個身影,來來回回地踱步,,悉心呵護著樹苗的成長,。
現在這里已經有180多畝林地,有28000多棵樹,,為了這些樹成活,,老人曾經栽種了20萬棵樹苗。他用一雙布滿老繭的手,,為千瘡百孔的村子織出了一條綠色飄帶,。
40年來,像董福財,、雙寶等一批三北人,,為了追逐綠色的夢想,不甘命運,、殊死奮斗,,為三北大地譜寫了一部叱咤風云、感天動地的英雄史詩,。
從毀林墾殖到治沙種樹,,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遼闊的三北地區(qū)經歷著由黃到綠的華美蛻變,。車行原野,,極目遠眺,一群白色的候鳥掠過草中的濕地,迅馳消失在莽莽叢林中,,構成了一幅天然的綠水青山圖,。
光明日報記者 劉江偉 李慧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