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故宮鐘表修復師王津在簽名售書?!段以诠蕦m修文物》熱播后,氣度儒雅的鐘表修復師王津被網(wǎng)友“晉封”為“故宮男神”。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10月2日,下了從太原到北京的高鐵,,印樹葳馬不停蹄趕往故宮,11點半,,他滿頭大汗地抵達奉先殿鐘表館門外,,在最后一分鐘見到了自己的偶像——王津,也拿到了這天上午的最后一本簽售書,。
“假期要去秦皇島參加婚禮,,看到王老師舉辦簽售的消息,臨時來到北京,。太原博物館舉辦故宮文物展,,有幾件王老師修復的鐘表,我也特意去看了,?!庇漭谡f。
上午兩個小時《我在故宮修鐘表·瑞士鐘表》的簽售中,,王津遇到的大多都是這樣的年輕人,。他們有的特意從外地趕到,有的拖著父母過來,,一個20歲出頭的小女孩對王津說,,你一定要記得我,我以后還會來見你。她是王津的“鐵粉”,,已經(jīng)參加過三次王津的公開活動,。
因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王津火了,。今年是他在故宮文??萍疾跨姳硎覔挝奈镄迯蛶煹牡?1年。在臨近退休的前幾年,,默默無聞的他成了大明星,,在瑞士的雪山、加拿大古老的廣場上,,都有留學生遠遠跑過來說,,“王老師,我認識你,?!?/p>
印樹葳覺得這個年代還有王津這樣認真做事的人很讓人感動,對于那部以文物修復師為主角的安靜紀錄片,,他的評價是:“燃,!”
不過王津周身找不到一絲“燃”的跡象,他待人接物儒雅,,但在深宮中40多年“擇一事終一生”的堅守,,與“機械怪獸”作斗爭,又充滿了英雄主義氣質(zhì),。
或許是這種氣質(zhì)吸引了年輕人,,故宮鐘表室迎來了百年來人丁最興旺的時候:正編6人。
故宮修鐘表的行當一直沒斷過人,,但王津師爺那輩最終就剩一人,,師傅那輩最后只剩兩個人,到了王津這代有3人,,2006年后的十多年,,只剩他和徒弟亓昊楠。而去年,,他一下招收三位徒弟,,其中一位從芬蘭博士畢業(yè),亓昊楠也招到了一位徒弟,。
王津感覺到,隨著國家對傳統(tǒng)文化的宣傳教育,,年輕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日漸濃厚,,這是以前從未見到的景象。
■ 對話
“寧可修慢一點,也不要急躁”
【人物檔案】
王津
1961年生,,故宮博物院文??萍疾扛毖芯筐^員,1977年起在故宮從事文物鐘表修復,,陸續(xù)修復和檢修了三百余件鐘表,,曾在國際國內(nèi)重要博覽會展出。因《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被稱為“故宮男神”,。
國家對文保投入大讓修復效率提高
新京報:你1977年進宮工作,,幾乎與改革開放同步。改革開放40年的國家發(fā)展在你的工作中有沒有體現(xiàn),?
王津:體現(xiàn)得很明顯,。原來人手少、材料設備簡陋,,經(jīng)費非常緊張,,一年才兩三千元。那時主要靠手把手教,,憑經(jīng)驗觀察,,無法科學檢測。現(xiàn)在國家對文物保護投入非常大,,很多科學手段用在文保中,,修復效率更高了。
而且以前的修復基本沒有檔案記載,,想看看過去修的是什么,、怎么修的,一點記錄都沒有,,現(xiàn)在都有檔案和影像記載,,還有實驗室?guī)椭覀儭?/p>
新京報:在故宮工作41年,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王津:故宮就像家一樣,。我們家從曾祖父到我,幾代人都在故宮,。我印象中最早是在上世紀60年代進宮,,還在神武門廣場看露天電影。1972年前后,,因為幫病休的爺爺來宮里辦些領工資,、領物品、交看病單的事,,往來宮中就比較多了,。1977年爺爺去世,,我只有16歲,院里照顧我讓我接班,。當時文物修復廠沒有年輕人,,鐘表室就剩兩個人,歲數(shù)也比較大,,我就被師傅挑上了,。
現(xiàn)在兒子也在頤和園從事鐘表修復,他也喜歡這份工作,。
新京報:你從師傅身上學到的最重要的品質(zhì)是什么,?
王津:師傅對我們要求很嚴,除了工作,,做人要求也很高,。他自己就是這樣,有一年師傅年紀已經(jīng)很大了,,帶我們坐30多個小時火車去廣東,,幫省博物館修鐘表。冬天很冷,,我們就住在辦公室里,,晚上支個小床,沒有暖氣,。師傅哮喘很厲害,,每天靠氣霧劑維持。其實也可以讓人把鐘表運到北京去修,,但他擔心運輸會造成損害,,所以自己南下,這種對文物的尊重和愛護對我影響很大,。
新京報:修復鐘表對人的性格有什么要求,?
王津:首先要喜歡這份工作,哪怕脾氣比較急的,,如果真喜歡,,干五年十年,性格也會改變,。這個工作不可能急,,如果在你手里造成文物損傷,心里一輩子都過不去,。寧可修慢一點,,也不要急躁。
讓社會看到“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
新京報:現(xiàn)在你的崇拜者很多,,對生活帶來什么變化,?
王津:沒覺得有什么變化,,只不過認識我的人多了一點。有一次去瑞士出差,,休息的時候去雪山上觀光,老遠跑來一個小伙子跟我說,,王老師我認識您,。去加拿大旅游,在一個很古老的廣場,,也有兩個留學生認出了我,,都是通過在網(wǎng)上看紀錄片認識的。
現(xiàn)在年輕人對傳統(tǒng)文化關注非常多,,過去很少有人關注這些,。拍紀錄片的時候,大伙都想,,肯定都是退休老人在家守著電視看看,,后來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觀眾是年輕人,十幾歲,、還有幾歲的孩子,。曾經(jīng)在武漢做講座,遇到一個才五六歲的孩子,,把紀錄片看了好幾遍,,很喜歡。國慶做這個簽售會,,好多都是小朋友領著家長來的,。
新京報:社會的廣泛關注對工作有什么促進?
王津:有很大的促進,。從1977年到2017年40年中,,我只招到一個學生。前后也招過兩批,,面試都過了,,孩子都沒來報到。紀錄片播出之后,,現(xiàn)在很多人來報考,,去年招來了三個。原來也很少能招到研究生,、博士生一類高學歷人才,,去年招到一個在芬蘭博士畢業(yè)的,放棄了外國工作來故宮,。他們外語水平很高,,中國傳統(tǒng)工藝資料特別少,,通過他們能聯(lián)系到國外,能找到更多資料,。
新京報:有沒有什么時刻覺得自己的工作為國家做了貢獻,?
王津:自己的一點成績能受到這么多關愛,我覺得很感動?,F(xiàn)在節(jié)假日經(jīng)常加班,,都是做公益宣傳,做簽售,、去院校跟學生交流,、在鐘表館接待小學生,也是很好的事情,,通過自己的故事,,能夠讓社會看到“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
現(xiàn)在年輕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很大,,很多看紀錄片認識我的孩子都是初中生,、高中生。從故宮文創(chuàng)也能看出來,,那么多小孩到文創(chuàng)店買很多紀念品,,由衷地喜歡,這就是非常大的變化,。
■ 同題問答
新京報:今年對你影響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王津:今年第二冊書《我在故宮修鐘表·瑞士鐘表》出版了。這么多年,,專門關于鐘表修復的書幾乎沒有,,去年我們出了一本《我在故宮修鐘表·英國鐘表》,幾個月就售罄了,,第二冊也受到很多關注,。
新京報:你現(xiàn)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王津:想多修一些沒有機會修復的鐘表,,比如“寫字人鐘”,。我?guī)煾嫡f“寫字人鐘”非常復雜,以前沒有見過,、沒有資料,,而且是孤品,對故宮修鐘表的人來說非常神秘?,F(xiàn)在八個字寫不全,,能寫出幾個,具體問題出在哪,、破損到什么程度,,沒有打開也不知道,。
新京報:你對國家有什么祝福和祝愿?
王津:幾十年前的國慶跟今天相比,,從故宮就能看出不同,。那時候來故宮的觀眾很少,現(xiàn)在每天爆滿,,孩子把國旗貼在臉上,,很高興看到年輕人愛國情緒那么高。祝愿祖國越來越好,,希望走入文物修復崗位的孩子認認真真學習好,把老師傅的經(jīng)驗傳承下去,。(記者 倪偉)
![](http://www.news.cn/res/xhwimg/xl2017/images/bg6.jpg)
-
大數(shù)據(jù)"坑熟客",技術(shù)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zhì)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