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12月2日電 題:“越是艱苦,越要創(chuàng)造價值”——世界海拔最高油田采訪記
新華社記者鄧萬里
地處柴達木盆地的青海油田,,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田,。這里氣候干燥,、高寒缺氧,而一代代柴達木石油人卻將這片苦寒之地建成了青藏高原上重要的能源基地,,60多年來累計生產(chǎn)原油近6000萬噸,、天然氣近800億立方米。
這里的工作環(huán)境到底有多艱苦,?一線工人的工作狀態(tài)如何,?記者日前進行了實地探訪。
出甘肅敦煌,,翻過當金山,,便是一眼望不到邊的戈壁荒漠,看不到一棵綠色植物,。一陣大風卷過來,,黃沙漫天,讓人幾乎無法站立,。
荒漠中,,一座“廢城”出現(xiàn)在路邊。這里是冷湖老油田基地,,它在20世紀伴隨柴達木石油的發(fā)現(xiàn)而誕生,,最多的時候生活著5萬多人。站在廢墟上,,依然可以感受到當年那段激情燃燒的石油會戰(zhàn)歲月,。
83歲的老石油人吳永福,,1956年到柴達木盆地支援油田建設,回想當年的艱苦依舊歷歷在目:“那時的石油人住的是地窩子,,晚上起來被子都被大風吹走了,,喝的水要從幾百公里外定期運送,吃的大多是白菜,、蘿卜和土豆,。”
老人說,,在距離冷湖老油田基地不遠的地方有片墓地,,每座墓碑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長眠在此的老一輩石油人,,有的是因公殉職,,有的是因病離世,有的是夫妻合葬……
從老基地再行駛4個多小時,,才能到青海油田如今的主要生產(chǎn)基地——花土溝,。晚上,記者出現(xiàn)氣喘,、胸悶的狀況,,喉嚨干燥,幾乎無法呼吸,。
當?shù)弥械牟捎妥鳂I(yè)區(qū)需24小時巡井,,記者決定前去探訪。在扎哈泉采油作業(yè)區(qū),,當晚值班的是兩個“90后”陳振東和陳漠,,他們分別負責一片區(qū)域,要從晚7點到次日清晨7點,。
半夜,,氣溫降至零下20多攝氏度,記者的手腳幾乎凍僵,。陳振東搓著凍得發(fā)紅的手笑著說,,這還不是油田最苦的時候,遇風雪天氣時夜間溫度能到零下40多攝氏度,,穿再厚的棉褲也能凍透,。“夏天紫外線強,、蚊蟲多,,必須得全副武裝,像養(yǎng)蜂人一樣,?!?/p>
整整一夜,,陳振東行走于上百口油井之間檢查設備、記錄數(shù)據(jù),,保障著采油作業(yè)正常運行,。第二天清晨7點,陳振東巡井才結束,。此時,,荒漠上空被朝霞染成了一片絢麗的紅色,這讓記者想到石油人常說的一句話:面對荒漠大風沙,,昆侖山下迎朝霞,。
返回路上,27歲的拉油工蘭佳慧和同事迎面而來,。她頭上戴著雷鋒帽,、臉上捂著棉口罩,開始一天的拉油作業(yè),。她說,,正常情況可以在晚上6點下班,特殊情況下要到第二天凌晨,。
離開花土溝,,記者在荒漠中驅(qū)車近5個小時來到澀北氣田。作為青海油田的主要產(chǎn)氣區(qū),,澀北氣田是保障青海,、西藏等周邊省區(qū)居民用氣的主要基地,。到訪時是晚上11點左右,,工地上燈火通明,鉆井工人仍在緊張作業(yè),。他們說,,要加快新井投產(chǎn),更好滿足供暖期用氣需求,。
黃海勇是一位氣罐車司機,,負責向西藏拉薩運送液化天然氣。他說,,正常情況下送一趟氣來回需4到5天,,要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夜晚就在車上睡,,吃的是干糧,。
記者在青海油田待了5天5夜,切身體驗到自然環(huán)境的嚴酷,,更感動于石油人身上的精神狀態(tài),。黃海勇說,,這種精神是“越是艱苦,越要奮斗奉獻,,越要創(chuàng)造價值,。”

-
大數(shù)據(jù)"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zhì)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