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2月6日電(記者吳劍鋒 陳琰澤)解開繩索,,揚起竹篙,,伴隨著水面被擊碎的聲響,將一艘渡船撐離碼頭——這樣的動作,,范先弟日復(fù)一日做了32年,。
范先弟是福建南平浦城縣曹村人,。長久以來,在地處山區(qū)的南浦溪畔,,曹村與珠墩兩個村莊隔岸相望,,村民們要想到對岸去,除了繞數(shù)公里遠的路外,,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到渡口乘坐渡船,。
范先弟21歲接過撐渡的竹篙。在此之前,,渡工這份工作需要承擔(dān)沿途數(shù)千戶村民的日常出行,,向來是沒人愿意做的“苦差事”。老范不計較,,二話不說攬了下來,,在他眼里,這活雖然收入微薄,,只夠勉強維持生活,,“但總要有人來做這件事”。
拿起竹篙的理由很簡單,,要放下卻不容易,。早些年交通不發(fā)達,渡口是連接村莊的必經(jīng)之路,,村民每天早出晚歸務(wù)農(nóng)趕集,,他就跟著起早貪黑。每到節(jié)日,,排隊上船的人熙熙攘攘擠在渡口,,他就做好飯菜帶到船上,,一趟趟來回接送,片刻也閑不下來,。更忙的時候,,連被褥都被他搬上了船。村民范智英說,,盡管忙前忙后,,老范卻從來不收分文。
對于范先弟來說,,這樣的日子忙碌而又充實,。有時候,坐船的人過意不去,,會多說兩句感激的話,,有的看他生活拮據(jù),還會將過時的衣物送給他穿,。范先弟記性不好,,甚至連自己的歲數(shù)都記糊涂,但這些細節(jié)他總記得一清二楚,。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當(dāng)初坐船上學(xué)的“小鬼”已經(jīng)走出了村莊,范先弟也從“小范”熬成了“老范”,,一根竹篙卻始終被他牢牢攥在手里,。
“只要大家還從這里過,我就離不開這個渡口,。”說這話的時候,,范先弟正低頭從溪里舀水,,用抹布一遍遍擦拭船上的泥巴,常年風(fēng)吹日曬下,,他的膚色黝黑而粗糙,,皸裂的雙手刻滿了褶皺和老繭,絲毫看不出只有50多歲,。
“把船擦干凈點,,回家過年的人看了也舒服?!?/p>
往年,,春節(jié)是渡口最忙碌的時候。家家戶戶迎接歸來的親人,,范先弟的船在溪上來來回回,,運送著晨曦中趕集的路人,,也滿載著暮色里喝得微醺的客人。對于許多人而言,,老范撐著渡船,,而渡船撐著他們幾十年來的團圓記憶。
來往的人在船上留下歡聲笑語,,范先弟的年卻常常過得很簡單,。只有一個女兒的他,幾年來春節(jié)都是和老伴兩個人“隨便過”,,早年微薄的收入不足以支撐女兒的學(xué)業(yè),,父女之間產(chǎn)生巨大的隔閡,女兒自出嫁后,,已經(jīng)多年沒有回家過年,。
今年村里年味依舊濃厚,渡口卻冷寂了不少,,一個上午過去,,幾乎無人問津。村支書張春興說,,隨著公路延展進了鄉(xiāng)村,,年輕人有了更多出行選擇,渡口已經(jīng)很難再現(xiàn)昔日人流如織的景象,,“過去一天的客人抵得上現(xiàn)在10天”,。范先弟似乎不太習(xí)慣這一變化,中午回到老房子,,不到五分鐘他便草草扒完了飯,,一口開水下肚,又重新回到渡口——這是他為了應(yīng)對隨時可能出發(fā)的路人,,花了幾十年培養(yǎng)出的工作習(xí)慣,。
半個世紀來,范先弟將自己活成了一個圓規(guī),,不管坐船的人多還是少,,支點始終立在曹村渡口,活動半徑最遠也不超過小鎮(zhèn),?!坝幸荒辏铱此^發(fā)長了,,就說老范啊,,再忙也得去城里剪剪頭發(fā)了?!逼殖强h地方海事處處長葉建榮回憶說,,這是他為數(shù)不多離開渡口的時候,。
今年,曹村渡口附近即將建起一座大橋,,這意味著他32年的擺渡生涯也將畫上一個句號,。對于這一刻的到來,范先弟已經(jīng)期待了很久,,“老范會老,,但是橋不會老?!狈断鹊苷f,,長久以來,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在兩個村莊之間修起一座橋,,為此他甚至“夸口”要捐2000塊錢——這是一個貧困戶能拿出的最多的積蓄,。
這座小城的多數(shù)渡口有著相似的命運。去年,,浦城縣開展4個撤渡建橋項目,,到今年10月份,這4座大橋?qū)⑷客旯?,全縣可以撤銷6個渡口,。在群眾出行越來越便捷的同時,隱匿于山水間的渡工,,正逐漸走入歷史,。
“失業(yè)”后的老范也將再就業(yè),成為村里的一名保潔員,,收入與之前相當(dāng),,這是所有村民一致投票后的決定?!皼]有橋當(dāng)然舍不得走,,有了橋就舍得了?!狈断鹊軜泛侵谶@個崗位上,,他將站好最后一班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