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5月18日電(記者朱宇軒 張雅詩)“貝聿銘先生一生設(shè)計了很多種類的建筑,,中銀大廈是最特別的一個,?!钡弥砟?02歲的著名華人建筑師貝聿銘16日在紐約逝世,,曾與貝聿銘共事多年、參與建造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的建筑師龔書楷說,。
站在香港中銀大廈(以下稱“中銀大廈”)70樓,,維多利亞港盡收眼底;俯瞰香港經(jīng)濟和金融核心地帶,,中銀大廈挺拔如竹,,從林立高樓中脫穎而出,巍然矗立,。
中銀大廈是貝聿銘為香港獻出的禮物,,他用玻璃、光線和幾何圖形澆筑出這座有70層樓,、高300多米,、外觀如三角柱形的地標建筑。
龔書楷說,,貝聿銘是設(shè)計中銀大廈當之無愧的人選,,“不僅因為貝先生是當時最有名的華人建筑師,還因為貝先生一家與中銀香港有很深的淵源,,貝先生對中銀香港有著深厚的感情”,。
1917年,中國銀行廣州分行的香港分號開業(yè),,貝聿銘父親貝祖詒擔(dān)任首任經(jīng)理,。自此,中國銀行開始在香港展現(xiàn)風(fēng)采,,貝聿銘也隨家人從廣州搬至香港,,在香港度過了自己的童年。
這段經(jīng)歷讓當時已是世界著名建筑師的貝聿銘,,對中銀大廈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中國銀行當時買下的地皮狹窄,且三面被高架橋包圍,,即使面朝維港,,視線也受阻。對此,,貝聿銘的做法是:向上走,。中銀大廈本是一個正方形的建筑,貝聿銘利用三角形的分割,,將大廈分為四個方向,,每一個三角形的空間高低不同。
最終,,中銀大廈1990年正式開幕,,建成時是香港最高的建筑,,更以其鮮明的風(fēng)格、獨特的造型成為一個時代的地標,。
“中銀大廈架構(gòu)如竹,,寓意‘節(jié)節(jié)高升’;形象多變,,不僅在白天和夜晚不同,,在不同光線和角度下也不同。這一建筑是少有將文化特色和建筑技術(shù)完美融合的作品,。”距離中銀大廈建成近30年,,每每看見這座大樓,,龔書楷仍贊不絕口。
從貝祖飴到貝聿銘,,再到貝聿銘之子貝建中,、貝禮中,貝氏三代與中國銀行情誼厚重,。
1994年,,貝聿銘受邀設(shè)計中國銀行總行大廈,攜子貝建中,、貝禮中共同打造北京長安街上的明珠,。2001年總行大廈落成,與香港中銀大廈形成母子大廈,。中國銀行紐約分行新大廈也同樣出自貝聿銘父子設(shè)計,。
2017年,貝聿銘之子貝禮中完成香港舊中銀大廈大樓修繕工程,,使這座香港一級歷史建筑再現(xiàn)富麗堂皇,。
從香港,到北京,,再到紐約,,中國銀行傾注了貝氏三代人的才智、情感與心血,。
貝聿銘辭世,,中國銀行致以深切悼念和緬懷。正如中國銀行在悼詞中所寫,,斯人已逝,,精神永駐,貝先生的大師風(fēng)范和不朽貢獻千古長存,,我們永志不忘,。
不僅是中國銀行,,對于香港、對整個中國,,貝先生家族都掛念在心,。“貝先生一家一直對自己華人身份引以為傲,,他晚年每年都來香港幾次,,每次來都會約我一起來看看中銀大廈,吃吃香港美食,?!饼彆貞浰c貝聿銘相處的點滴。
“貝先生溫文儒雅,,謙和低調(diào),。當初就是被他的建筑成就和個人魅力吸引,我毅然跟隨他從美國來到香港,,最后在香港定居,。”龔書楷說道,。
龔書楷眼中的貝聿銘對待工作嚴謹細致,,始終堅持自己的理念?!柏愊壬X得好的,,他一定去做,并且做到盡善盡美,。對我來說,,這不僅是建筑設(shè)計,也是做人的啟示,?!饼彆锌?/p>
香港特區(qū)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當日對貝聿銘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她說,,貝聿銘是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師之一,多年來獲獎無數(shù),,成就備受肯定,。他年少時曾在香港生活一段時間,其作品廣為港人熟悉,,其中中環(huán)中銀大廈更已成為香港地標,,香港人都引以為傲。

-
大數(shù)據(jù)"坑熟客",技術(shù)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zhì)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xué)校只剩一名學(xué)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