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5月27日電(記者孫清清)作為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臨潁站的鐵路信號工,,48歲的石俊剛在臨潁站工作了30多年,,先后參與1996年以來我國鐵路六次大提速的前期提速試驗工作,。
1987年石俊剛子承父業(yè)到臨潁站工作,,他的爺爺,、父親和兒子都是鐵路職工,,一個家庭四代人的命運與鐵路發(fā)展緊密交織。
石俊剛的父親,、75歲的石庭義至今保存著一盞1973年從臨潁站“退役”的煤油燈,,這個老物件是石庭義的父親在臨潁站工作期間,夜晚用作指導列車行駛的信號燈,。
“1958年,,我父親石殿堂到臨潁站工作,做過扳道員和車站值班員,。當時鐵路沒有電,,發(fā)信號和扳道岔都靠人工,。”石庭義說,,“白天,,父親拿旗接車,舉紅旗停車,,舉綠旗開車,;到了傍晚,要往車站軌道旁的鐵桿上掛煤油燈,,有紅黃綠3種燈光,,紅燈禁行、黃燈慢行,、綠燈準許通過,。”
由于控車信號傳遞方式落后,,為了保障列車行駛安全,,當時鐵路實行“站間閉塞”,站與站之間只允許行駛一輛列車,。
因此,,在石殿堂那個靠人工舉旗和掛煤油燈傳遞控車信號的時期,有個特別現(xiàn)象,,兩個臨近城市之間小站很多,。
“現(xiàn)在,從鄭州站到臨潁站,,中間只經停長葛站和許昌站,,而當時中間需經停的車站有10個,站站停車,?!笔チx說,“站間閉塞”時期,,客貨車的時速在四五十公里,。
1974年是石庭義到臨潁站當信號工的第二個年頭。在這一年,,臨潁站實現(xiàn)從人工向電氣自動化轉型,,一架架信號機出現(xiàn)在軌道邊。
有了信號機,,石庭義負責臨潁站南北12公里范圍內21架信號機等設備的維護和檢修,,靠一輛自行車、一雙腳,一干就是12年,。他最驕傲的是職業(yè)生涯零差錯,,沒有辜負信號工肩上的職責。
1986年石庭義從臨潁站退休,,石俊剛子承父業(yè),,成為臨潁站的信號工。此后20多年,,石俊剛親身參與和見證了我國鐵路歷史上的六次大提速,。
“臨潁站南北20多公里的軌道平坦、筆直,,加上硬件好,,成為鐵路六次提速試驗區(qū)段之一?!笔傉f,,每次提速意味著技術升級與設備更新?lián)Q代,背后是巨大的工作量與鐵路職工的辛勤付出,。
1996年11月20日19時是石俊剛終身難忘的時刻,,首次提速的試驗車從臨潁站疾駛而過,跑出了185公里的時速,。
2007年4月18日第六次鐵路大提速,,出現(xiàn)了時速200公里的和諧號動車組,中國進入快鐵時代,。
2016年7月15日11時20分,,我國動車組在鄭州至徐州高速鐵路實現(xiàn)擬運營高鐵列車時速420公里交會和重聯(lián)運行,成為中國高鐵最高速,。
信號工是苦差事,,但石俊剛的“90后”兒子石居鋒大學畢業(yè)后,去年到臨潁站又成為了信號工,?!艾F(xiàn)在是普速轉向高鐵的時代,鐵路通信也迎來劃時代變革,,普速列車司機主要靠瞭望鐵軌兩側的信號機控制車距,、車速,而高鐵列車行駛基本上靠信號指令控車,?!笔愉h說。
目前,,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下轄的高鐵里程超過1000公里,管內普速鐵路、高速鐵路,、城際鐵路,、重載鐵路“四鐵聯(lián)運”,成為我國鐵路“提速史”的生動縮影,。
今年,,石俊剛把那盞從父親手中傳承的“煤油燈”,又傳承給了石居鋒——這個家庭的第四代鐵路人,。

-
大數(shù)據(jù)"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