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位于瀾滄江畔的西藏芒康縣納西民族鄉(xiāng)加達村的鹽田(6月4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新華社拉薩6月12日電 題:大地的饋贈 風和陽光的作品——西藏芒康鹽田的前世今生
新華社記者多吉占堆,、邊巴次仁
隔瀾滄江而居的西藏芒康縣納西民族鄉(xiāng)上鹽井村和加達村的村民,世代制鹽種地,,延續(xù)至今,。
這是位于瀾滄江畔的西藏芒康縣納西民族鄉(xiāng)加達村的鹽田(6月4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這一帶地方,史書上被稱為鹽井,,沿用到現(xiàn)在,;藏語一般稱其為“察卡洛”,意為產鹽之地,。產鹽歷史據傳有1300多年,。
加達村位于瀾滄江西岸,鹽田主產紅色的鹽,,也有少量白鹽,;上鹽井村居江東,只產白鹽,。53歲的加達村黨支部書記格松頓登介紹,,加達村目前共有2777塊大小不等的鹽田。
隔江而居,卻產出不同顏色的鹽,,當地百姓認為這是因為江東制鹽的鹵水是“凰”,,曬出的鹽是白色的;江西的鹵水是“鳳”,,曬出的鹽是紅色的,。
“其實,紅鹽與土質有些關系,。我們這里的土石顏色基本上是紅色或絳紅色的,,紅鹽應該是被浸染的?!备袼深D登說,。
這是位于瀾滄江畔的西藏芒康縣納西民族鄉(xiāng)加達村的鹽田(6月4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食用傳統(tǒng)的土鹽,,使西藏自治區(qū)成為我國碘缺乏病高發(fā)區(qū)和重病區(qū)之一,。2008年起,西藏逐步加大全區(qū)碘鹽推廣力度,,到2016年覆蓋面已超98%,,農牧民還享有碘鹽購買補助。
隨著碘鹽推廣力度加大,,藏北牧民鹽湖采鹽的傳統(tǒng)已近消失,;而藏東鹽井還在繼續(xù)產鹽?!斑@里的每個鹽田,,一年基本上能產500公斤左右的鹽?!备袼深D登說,。每塊鹽田的大小基本在5平方米左右。
當地人至今采用古老的制鹽方法,,挖鹽井,、造鹽田、曬鹽鹵,、收鹽粒,。如今,抽水機可從地下直接抽出鹽鹵水,,改變了這里的婦女們曾經背著水桶從鹽井里打水的辛勞歷史,。
陽光下,微風起,,鹽田上波光粼粼,。鹽鹵水澆灌到鹽田上,,期待著陽光和風的蒸發(fā)作用,便可在兩周內完成一次收獲,。
一年中,,除了盛夏雨季的兩三個月以外,其余時間都可制鹽采鹽,?!拔覀冞@里的鹽,也被稱為‘桃花鹽’,,是因為桃花盛開的時候采制的鹽品質好,,產量高?!备袼深D登說,還有人說因為紅鹽色如桃花,,被稱為桃花鹽,。
西藏芒康縣納西民族鄉(xiāng)加達村村民在鹽田曬鹽(6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他介紹,,目前全村213戶,、1236人,去年人均收入7500元,;鹽田收入占到一半左右,,其余為農業(yè)和務工收入。當地最多一戶有50多塊鹽田,,最少也有五六塊鹽田,。
這里的鹽田都是在山腳臨河的地方,用木頭支起并在上面鋪上一層平滑的泥土而成,。每塊鹽田下方都有數根木頭支架,。走在鹽田之上,沒有任何顛簸或搖晃,。而支架下方,,吊著許多由上面鹽滴形成的鹽柱。
西藏芒康縣納西民族鄉(xiāng)加達村一名村民在收集鹽田曬的鹽(6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鹽田上的勞作,,主要由女性來承擔,至今如此,?!耙郧埃械囊ラL途賣鹽,,如今壯年男勞力基本都會出去務工掙錢,?!备袼深D登說,在他十三四歲的時候,,也跟著父輩去過四川,、青海、云南等藏區(qū)和西藏林芝一帶銷鹽,,“很是辛苦”?,F(xiàn)在,各地的鹽商會定期開車來收鹽,,一斤一元錢,,每次都是幾十噸。
鹽井鹽田至今保留了我國境內較為完整的古老制鹽方法,。2019年,,芒康縣將積極推進鹽井千年鹽田5A級旅游景區(qū)的創(chuàng)建工作,鹽井傳統(tǒng)制鹽將面對一個更加廣闊的市場,。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