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7月2日電 題:告別千年窮 走向致富路——六訪大涼山親歷馬依村之變
新華社記者陳地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馬依村,,地處高半山區(qū),,交通不便,,自然資源匱乏,,貧困發(fā)生率近40%,,是大涼山最典型的深度貧困村,。五年來,,記者六次到訪馬依村,,親歷這個彝族小山村的脫貧之變,。
五年前第一次到這里時的一幕幕,至今在記者腦海里揮之不去:崎嶇遙遠的山路讓村子幾乎很難與外界交流,;村民們基本都居住在和牛馬混居的黃泥土房里,,臟、亂,、差,,破舊不堪,;一日三餐是酸菜加土豆,全村近百個孩子大白天在村子里無所事事,,全身上下很難找到干凈的地方……
幸運的是,,脫貧攻堅戰(zhàn)當時已經(jīng)打響。變化在馬依村一點點發(fā)生:記者第二次來時,,孩子們都走進了校園,;第三次來時,12公里的硬化路已從鄉(xiāng)政府通到了村委會,;第四次來時,,貧困戶們都住進了嶄新亮堂的新房;第五次來時,,村民們逐漸養(yǎng)成了良好的衛(wèi)生和生活習慣,。
初夏時節(jié),天高云淡,,輕風拂面,,記者第六次來到了村里。
剛走到村口,,記者便看到了老朋友爾日書進,他正在陽光下認真地編著竹背簍,。五年前初見爾日書進的畫面令人震撼:他5個孩子中只有2個在學校讀書,,家里漆黑,伸手不見五指,,空氣彌漫著牲畜糞便的氣味,,一家人圍坐在地上,午餐是一筐土豆,。從那時起,,記者每到馬依村便一定會來看看他。
五年的時間,,馬依村的每一點變化在爾日書進身上都映射著,。如今,爾日書進的5個孩子都早已到鄉(xiāng)上的學校讀書,,一家人住進了彝家新寨新房,,有了單獨的畜圈,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
爾日書進掰著手指,,用逐漸熟練的漢語盤算著家里的財產(chǎn)。在政府的扶持下,,他的畜牧養(yǎng)殖產(chǎn)業(yè)已小具規(guī)模:3頭牛,、2匹馬,、10只山羊、5頭肥豬,,加上土地上種植的高產(chǎn)馬鈴薯,,人均年收入已超過5000元。
生活好了,,精氣神也大不一樣,。過去窮慣了也懶慣了的爾日書進現(xiàn)在每天都會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凈凈,還總琢磨著要讓生活更上一層樓,?!拔覀冞@都要用這種背簍,現(xiàn)在不忙的時候我就編背簍,,一周能編一個,,可以賣二三十元呢?!?/p>
23歲的阿都字機正在自家大棚里鋤著雜草。脫貧攻堅戰(zhàn)打響,,在成都打工的小伙子回到家鄉(xiāng)發(fā)展產(chǎn)業(yè),,用打工攢下和向親戚借的十余萬元種植中藥材——重樓。阿都字機說,,在農(nóng)業(yè)公司打工的他學到了些技術,,重樓三年能成果,如果順利,,每畝地能產(chǎn)好幾百斤,,收入能有二三十萬元。
如今,,晚飯后是馬依村人聊天的時間,,大家圍坐在一起,如何更好更快致富是最熱的話題,?!拔覀兠摿素殻粌H要鞏固,,更要致富,!”第一書記溫都科熱常說。這幾天,,溫都科熱和幾名村民小組長共同商議決定,,在村里建立合作社,發(fā)展集體經(jīng)濟,?!按蠹铱梢酝恋厝牍?,也可以用牛、羊入股,,我們主要發(fā)展綿羊養(yǎng)殖,,剪羊毛、賣羊羔可以有兩次收入,,都拿來集體分紅,。”
據(jù)統(tǒng)計,,如今馬依村47戶貧困戶全部脫貧,,村里也摘去了貧困村的帽子,還在全縣村容村貌,、行為習慣,、產(chǎn)業(yè)發(fā)展等各項評比中均名列前茅。曾經(jīng)被認為是貧困典型的村子,,如今已是脫貧致富的榜樣,。
臨了,記者來到村里的幼兒園,,70多名3到5歲的孩子正整齊劃一地端坐著,,兩位年輕的老師正在教他們朗誦古詩。
走出幼兒園,,身后傳來“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的朗誦聲。記者回頭,,再看了一眼熟悉的馬依村,五年來一點一滴的變化,,像幻燈片一樣在腦海里快速閃動著,。
村子,還是原來的村子,。生活,,已不是原來的生活。
-
大數(shù)據(jù)"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zhì)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