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9日,袁隆平在廣西桂林市灌陽縣黃關鎮(zhèn)聯(lián)德村袁隆平超級稻第四期攻關示范片查看水稻生長情況,。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新華社長沙9月22日電 題:袁隆平:把對祖國的熱忱結成飽滿的稻穗
新華社記者周勉
確保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是90歲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認為自己應該為國家擔負的責任,。他對雜交水稻和它背后維系的國家糧食安全懷有的赤誠初心,從過去到現(xiàn)在,,始終未變,。
獲得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改革先鋒”和未來科學大獎等榮譽的袁隆平,,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又獲得“共和國勛章”。從第一期超級稻到第四期,,以及每公頃16噸,、17噸和18噸攻關目標的實現(xiàn),中國雜交水稻的科研工作水平始終領先于世界,。袁隆平一直認為,,自己熱愛的中國,既是他永攀新高的動力,,也是所有夢想的終極目標,。
選擇農業(yè)報國
“要想不受別人欺負,國家必須強大起來,?!痹∑綇男【鸵庾R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始終將個人前途與國家利益緊緊相連,。他有過體育救國的夢想,,也曾打算參軍報國,最終,,他將自己對祖國的熱忱,,結成了一串串飽滿的稻穗。
“我們國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單產,。因此高產對于我來說,,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痹∑秸f,,新中國成立前,,自己親眼見到倒伏在路邊的餓殍,這讓他感到痛心,。于是在1949年,,他報考了西南農學院。
1956年,,為了響應國家“科學發(fā)展規(guī)劃”,,之前還在學校代教俄語的袁隆平,帶著學生們開始了農學實驗,。幾年時間,,完全靠自己摸索經驗的袁隆平發(fā)現(xiàn)水稻中有一些雜交組合有優(yōu)勢,并認定這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培育雜交水稻的念頭,,第一次浮現(xiàn)在他的腦海。為此,,他兩次自掏腰包,,前往北京拜訪育種學家鮑文奎。
1966年,,袁隆平發(fā)表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篇論文,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0年,,在海南發(fā)現(xiàn)的一株花粉敗育野生稻,讓雜交水稻研究打開了突破口,。袁隆平給這株寶貝取名為“野敗”,。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xié)作會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雜交優(yōu)勢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回憶起那段攻堅克難的日子,,袁隆平記憶里最深刻的細節(jié)之一,,是背著足夠吃好幾個月的臘肉,倒轉好幾天的火車,,前往云南、海南和廣東等地輾轉研究,,只為尋找合適的日照條件,。袁隆平說,這樣的經歷“就像候鳥追著太陽”,。
2013年10月17日,,袁隆平出席在湖南永州舉行的“種三產四”豐產工程現(xiàn)場會,。 新華社記者 白禹 攝
為國家筑牢糧倉
1981年,國務院將“國家技術發(fā)明特等獎”授予以袁隆平為代表的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xié)作組,?!皻W美、日本等都在開展相關研究,,但只有我們應用到了大面積生產中,。”時至今日,,袁隆平還清楚記得當時在接受獎項時說的話,,“雜交水稻還有很大潛力,我會不斷攀登新的高峰,?!?/p>
1986年,袁隆平正式提出雜交水稻育種戰(zhàn)略:由三系法向兩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著由繁到簡但效率更高的方向發(fā)展。經過多年努力,,兩系法獲得成功,,它保證了我國在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
1984年,,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大批優(yōu)秀人才從基層單位進入中心,袁隆平還積極爭取經費把他們送到國外深造,。
“國家下?lián)艿牡谝还P經費就高達500萬元,。”袁隆平回憶,,中心因此迅速建起了溫室和氣候室,,配置了200多臺儀器。那個曾經簡陋的海南南繁基地,,被標注在了三亞地圖上,,從一個偏遠小農場,變成具有國際重要影響的科研基地,。
1996年,,農業(yè)部正式立項了超級稻育種計劃。4年后,,第一期每畝700公斤目標于2000年實現(xiàn),。隨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連跳”,。
2019年9月16日,,袁隆平(前右一)在長沙出席湖南農業(yè)大學2019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 新華社發(fā)(陳思汗攝)
讓老百姓吃得更好
“從黨的十九大開始,,是我們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從我的角度來說,小康社會就是要從‘吃飽’向‘吃好’轉變,?!痹∑秸f,國家強盛了,,老百姓生活提高了,,自己的研究當然不會止步不前。
目前,,袁隆平領銜,、已實施10多年的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開始從過去強調產量,向兼顧綠色優(yōu)質的目標轉變,。2018年,,“種三產四”豐產工程最顯著的變化是:在30多個參與品種中,優(yōu)質稻占比超過30%,,其中不少品種的米質已經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這些品種同時還具備廣適性、高抗性和低成本等特點,。
2017年9月,,袁隆平院士領銜、湖南省農科院研發(fā)的“低鎘水稻技術體系”可以讓飽受重金屬污染之困的地區(qū),,水稻平均含鎘量下降了90%以上,。“這是一個巨大突破,,而且這項技術運用起來簡單易行,,成本不高?!痹∑秸f,。去年,經過持續(xù)一年的多點生態(tài)試驗,,大面積培育“低鎘稻”已有了技術條件,,這為我國從根本上解決“鎘大米”問題提供了現(xiàn)實可能。目前,,他正在攻關的第三代雜交水稻,,爭取在未來幾年時間內通過審定,進行大面積推廣,,并逐步替代三系雜交稻和兩系雜交稻,。
“我現(xiàn)在已經從‘80后’變成了‘90后’,我希望自己能活到100歲,?!眲倓偠冗^自己90歲生日的袁隆平說,“我對祖國的未來充滿信心,,我要為祖國的繁榮做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