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0月9日電 題:從“苦竹塢”到“甘竹村”——浙江一個小山村的發(fā)展變遷
新華社記者 黃筱
忙完箬葉采摘季,,又忙完“十一”黃金周鄉(xiāng)村游高峰期,,杭州市桐廬縣鳳川街道甘竹村村民潘定惠終于可以好好休息一段時間了,。
忙有忙的收獲,,在剛剛過去的四,、五個月里,,依靠采摘箬葉和接待游客,,潘定惠的口袋里多了兩萬多元,。而像她一樣,,在這個偏遠的山村里,一個村民幾個月增收幾萬元并不是新鮮事,。
“以前你來,,還會有村民稱我們是‘苦竹塢’,但現(xiàn)在基本上沒人再提‘苦竹塢’這個‘曾用名’,,而會自豪地說出‘甘竹村’這個新村名,。”潘定惠說,,在鳳川街道的山區(qū),,每年都會長一種野生小筍,青翠細(xì)嫩但口味苦澀,,附近的一個自然村也由此得名——苦竹塢,。
20世紀(jì)70年代,原本靠賣木炭,、賣柴火維持著艱難生計的苦竹塢村民,,認(rèn)為過上好日子必須要先有個好名字,于是大家合議把村名從“苦竹”改成“甘竹”,,名字寄托著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載著大家伙改變苦日子的決心。
靠山吃山,,甘竹村村民想盡法子在山里面尋找可以致富的資源,,漫山遍野自然生長的野生箬葉進入他們的視野,早上七八點出門上山,,午后兩點左右背上50斤箬葉回家,,收購箬葉的商人會挨家挨戶,以五角錢一斤的價格收購,,一戶人家一個星期的生活費便有了著落,。
然而村民個人采摘的箬葉質(zhì)量不一,2005年至2009年經(jīng)常出現(xiàn)滯銷的情況,,“有一年蟲害比較厲害,,箬葉發(fā)黃而且葉子也偏小,村民摘回來的葉子基本上都被收購商拒絕了,,大家都白辛苦一場,。”村民李竹萍說,。
在街道黨工委的幫助下,,甘竹村所在的行政村——大源村在2010年成立了專門的箬葉合作社,與嘉興老字號粽子廠“五芳齋”對接銷售,,“我們對合作社社員進行培訓(xùn),,讓他們按市場標(biāo)準(zhǔn)采摘,,箬葉的質(zhì)量、品相,、利用率都大大提升,。”合作社社長黃盛陸說,,比如箬葉收購標(biāo)準(zhǔn)是長度達到38厘米,,寬度在7厘米以上,村民在采摘時也能心中有數(shù),,不白費力氣。
大源村黨委書記李鋮介紹,,起初合作社是銷售烘干后的箬葉,,但粽子廠采購后要二次加工處理后才能使用,極為不便,。合作社看到這個客戶需求,,便改進包裝保鮮技術(shù),將干葉換成冷鮮葉,,全程冷鏈運輸,,運出大山的箬葉價格也從過去的兩三元一斤提升到1角錢一片,每年6至9月需求旺季,,一個村民每天僅采摘箬葉給合作社,,就有近200元的收入,一個采摘季下來能增收1.5萬到2.5萬元不等,。
“自從包裝技術(shù)改進后,,2018年箬葉開始供不應(yīng)求,供應(yīng)五芳齋就達到200-300噸,,還有其他中小型粽子廠也來訂貨,,一年也有200噸左右的供應(yīng)量,今年訂單量又上漲了30%,?!秉S盛陸樂呵呵地講述著箬葉如何改變著山村百姓的生活。
一支箬葉是村民改變貧窮狀態(tài)的“破冰石”,,也成為讓外界了解甘竹村的一個渠道,,箬葉走出了山村,更多人則是走進了山村,,綠水青山的原生態(tài)風(fēng)貌變成偏僻村莊的“無形資產(chǎn)”,。今年“十一”整個大源村接待外來游客量達到2000余人,采摘完箬葉,,村民們又開始在自家招待起游客,,吃農(nóng)家菜,、體驗農(nóng)事活動、感受自然氣息,,平均一位游客每天的食宿費在200至300元,。
如今甘竹村山間的野生小筍苦竹仍在,但它不再是村民們棄之不顧的山野植物,,而是換了樣貌,,成了村民和游客擺在餐桌上偏愛的農(nóng)家小菜,憶苦思甜,,別具風(fēng)味,。

-
大數(shù)據(jù)"坑熟客",技術(shù)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zhì)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xué)校只剩一名學(xué)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