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需要坐地鐵,,又怕人多不安全,,咋辦?北京地鐵在全國首創(chuàng)預約制,,乘客可通過公眾號預約乘車,憑借生成的二維碼快速進站。這一創(chuàng)新之舉,,既減少了乘客的排隊等候時間,又便利了地鐵部門的運營調度,,可謂一舉兩得,。
2017年起,北京的軌道交通客運量開始超過地面公交運送人次,,標志著我們進入了真正的“地鐵時代”,。近700公里的運營總里程,20余條運營線路,,讓地鐵成為北京的交通大動脈,。特別是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chǎn)兩手抓的背景下,地鐵的平穩(wěn)有序運行,,既關乎你我安全,,也影響城市運轉。除了預約乘車這種乘客看得見的“非常辦法”,,北京地鐵還進行了不少嘗試,。比如,通過勤拉快跑降低滿載率,;利用分析模型摸清客流漲落規(guī)律,;安裝固定式測溫設備,加大導流圍欄擺放寬度,,確保進站隊伍間距達標……既講科學,,又講精準,這套組合拳是北京地鐵守土盡責的生動表現(xiàn),,我們要為之點贊,。
數(shù)據(jù)顯示,北京的重點工程復工率已超過80%,,商務樓宇復工率更是達到了9成以上,。但必須看到,大中小學還沒開學,,很多公司復工后也在執(zhí)行AB班輪崗制,,更有大批務工者尚未返京,整座城市的人流遠未達到峰值,。這意味著,,對于北京地鐵更嚴峻的考驗還在后頭,。目前,預約制僅在天通苑站等幾個地方的早高峰段試運行,。地鐵方面必須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抓住這個時間窗口,,及時總結經(jīng)驗,不斷補齊短板,,力爭未雨綢繆,,為未來城市生活全面回歸正軌提供保障。疫情防控關乎所有人的生活,,廣大市民不論坐不坐地鐵都不是局外人,。積極配合、多提意見,,爭取與相關方面磨合出一套兼具效率和安全的出行方案,。
在克服困難中發(fā)展壯大,在應對挑戰(zhàn)中超越自我,,這樣的故事貫穿于北京城市發(fā)展的每一步,。從長遠看,疫情終會過去,,但這場風波勢必成為一次磨礪發(fā)展成果,、提升治理水平的契機,倒逼著各個城市運行保障部門變得更具“韌性”,。就地鐵而言,,從按里程計費,到掃碼乘車,;從可查擁擠程度,,到夏季“因廂定溫”,近些年的管理日趨精細化,、人性化,。如今應對疫情的過程,其實也是再一次倒逼自己走出舒適區(qū),。特別是在北京城市精細化治理走向深入的背景之下,優(yōu)化公共出行的便捷度和安全性,,乃提升城市和諧宜居程度的題中應有之義,。
統(tǒng)計顯示,北京地鐵的客流量和“勤快程度”位列全國第一,,北京人的綠色出行比例已達7成左右,。堅持首善標準,抓住每個機會,,讓地鐵跑在城市精細化治理進程的前列,,必將為城市高質量發(fā)展注入更多動力,。(崔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