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4月25日電(記者張建松)攻擊行為是大多數(shù)動物重要的本能行為之一,也是躁狂癥,、雙相情感障礙等精神疾病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深入研究攻擊行為發(fā)生的神經機制,,可為病理性攻擊行為提供新的治療思路,。
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的一項最新研究,在小鼠大腦中發(fā)現(xiàn)了攻擊行為的“調節(jié)開關”,。
4月24日,,許曉鴻研究員在辦公室介紹最新科研成果,。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據(jù)許曉鴻研究員介紹,小鼠感知外界入侵者的刺激后,,從調整自身狀態(tài),,到最終輸出攻擊行為,整個過程需要大腦內一系列“核團”的參與,。其中,,主要以“下丘腦腹內側核”為核心,其他腦區(qū)與其形成直接或間接的連接,,參與攻擊行為的發(fā)生,。
大腦結構分為皮層和皮層下結構。由于“下丘腦腹內側核”屬于皮層下結構,,此前科學家對攻擊行為的相關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皮層下結構,對大腦皮層中是否有與攻擊行為相關的神經機制研究甚少,。
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及上海市相關項目的支持下,許曉鴻帶領查茜,、王蕾等研究組成員,,對小鼠大腦皮層在攻擊行為中的神經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
4月24日,許曉鴻研究組成員查茜在實驗室對小鼠開展科研工作,。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研究人員以“Vglut1”分子作為小鼠大腦皮層的分子標記物,,從“下丘腦腹內側核”溯源而上。結果,,在小鼠大腦皮層的后杏仁核區(qū)域,,發(fā)現(xiàn)了一群Vglut1陽性神經元。在小鼠面對入侵者時,,這群具有特異性的神經元活動水平越高,,小鼠越容易發(fā)動攻擊行為。
此后,,許曉鴻研究組采用了藥理遺傳學方法,,進一步進行驗證,。結果發(fā)現(xiàn),激活小鼠大腦皮層后杏仁核區(qū)域的Vglut1陽性神經元,,可以在低攻擊性小鼠中增加小鼠的攻擊性,;而抑制該區(qū)域的Vglut1陽性神經元,則可以降低高攻擊性小鼠的攻擊行為,。
“這項研究發(fā)現(xiàn)了大腦皮層中的Vglut1陽性神經元在小鼠攻擊行為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大腦皮層到下丘腦的直接投射,在小鼠攻擊行為‘門控’過程中的重要功能,?!痹S曉鴻說,“這一神經機制,,相當于在小鼠大腦中發(fā)現(xiàn)了攻擊行為的‘調節(jié)開關’,。我們將在靈長類動物模型中進一步驗證,以最終為人類治療病理性精神疾病服務,?!?/p>
相關研究論文近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報道》(Cell Reports)雜志在線發(fā)表。

-
大數(shù)據(jù)"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