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長沙市雨花非遺館內(nèi),,劉上四在書寫“泥書”(6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袁汝婷攝
新華社長沙6月12日電(記者袁汝婷,、柳王敏)65歲的劉上四沒想到,,半個世紀前學會的“泥巴寫匾”技藝,如今還能當“飯碗”,。
15歲那年,,他跟著師父學了一手絕活——用黏土粉,、桐油等調(diào)制一種特殊的“泥巴”,,為祠堂寫特別有神采且極具立體感的牌匾字,。20世紀90年代,電腦印制牌匾興起,,“泥書”沒了市場,。劉上四身“藏”絕活,,只能靠賣油漆建材為生,。
生意一做二十年,直到一個叫郭存勇的中年人找上門,,“三顧茅廬”請他出山,。
郭存勇也曾是手藝人,13歲拜師學藝,,憑一手木雕功夫在家具市場闖出名堂,。五年前,他和妻子鄧運姣將坐落在長沙雨花區(qū)紅星商圈的家具場館改建為雨花非遺館,。
在湖南省長沙市雨花非遺館內(nèi),,湖南省湘繡研究所工作人員李群英在繡虎(6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袁汝婷攝
夫婦倆決心要把那些沉沒的老“絕活”一一“撈”起來,,尋訪足跡踏遍三湘四水,,遠至貴州、江蘇,、廣東,。
郭存勇在湖南邵東縣找到了劉上四,提出免租提供場地,,邀他駐館寫“泥書”,。彼時,劉上四已年近花甲,,不太想改變生活方式,。
三次登門,三次勸說,2015年12月,,劉上四入駐非遺館,,開辦泥書工作室。
如今,,雨花非遺館已匯聚了359個非遺項目和192位非遺傳承人,。他們中許多人,都是郭存勇夫婦勸來的,。
2016年底,,“泥書”以“堆字牌匾制作技藝”入選長沙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此后,,劉上四成了非遺傳承人,。“小孩子竟然也喜歡,,去年有上千個孩子來學呢,!”他欣喜地說。
雨花非遺館于2018年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許多孩子來這里學習剪紙,、六藝、古琴等非遺相關(guān)項目,。今年6月記者在館里看到,,10歲的徐漪蘭握著剪刀靈活地剪出美麗的漢服圖樣,飄帶剪得翩翩欲飛,;5歲的鄧悅樂一臉專注,,邁步、搭箭,、拉弓,,羽箭“咻”一聲飛出……
在湖南省長沙市雨花非遺館內(nèi),5歲的鄧悅樂小朋友在指導(dǎo)老師的陪伴下練習射箭(6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袁汝婷攝
2018年,,雨花非遺館獲評湖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展示基地,吸引絡(luò)繹不絕的人來賞非遺,、學技藝,、購產(chǎn)品。截至去年11月,,共接待中小學生傳統(tǒng)文化實踐體驗15萬人次,,市民游客50萬人次。
古老的非遺實現(xiàn)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經(jīng)濟效益也讓“劉上四們”有了傳承的底氣和自信,?!白尫沁z與市場互融,與未來接軌,,老手藝就能煥發(fā)新生機,。”雨花非遺館館長鄧運姣說,。
在湖南省長沙市雨花非遺館內(nèi),,10歲的徐漪蘭在制作剪紙(6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柳王敏攝
-
大數(shù)據(jù)"坑熟客",技術(shù)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zhì)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