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7月22日電 題:孔海南:一腔深情守護這片“?!?/font>
新華社記者吳振東、仇逸
“名字里帶個‘?!?,大半輩子就注定要和水打交道了。守護水是我的使命,,我熱愛這項工作,。”
今年70歲的上海交通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孔海南,,在過去近20年里,,平均每年超過200天待在云南大理洱海邊的研究站里,帶領團隊不懈攻關,終讓曾因過度開發(fā)而污染嚴重的洱海重現昔日大理“母親湖”的風采,。
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于長期污染導致湖水富營養(yǎng)化,洱海兩次大規(guī)模暴發(fā)藻華,,水質從接近可直接飲用的國家地表水標準二類迅速下降,,局部湖灣下降到劣五類水,湖邊百姓坐在家中都能聞到隨風飄來的臭味,。
“1996年洱海大規(guī)模藻華暴發(fā)時,,我第一時間就趕去了。當時藻華已經退去,,洱海還有數十平方公里的‘水下森林’,但僅僅兩三年后,,‘水下森林’就消失殆盡,。通常來說,‘水下森林’的面積越大,,意味著湖水的水質越好,。”
洱海水環(huán)境惡化引起國家高度關注,,洱海保護被納入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因為抱有一腔熱情和多年洱海治理的實踐積累,重大專項洱海項目負責人的重任落到了孔海南身上,。項目啟動時,,他已58歲。
在孔海南和同事看來,,洱海問題的根源——面源污染是一些散落在洱海周邊的“小”污染積累起來的,。曾經,洱海沿湖及流域絕大多數村落,、旅游服務場所幾乎沒有任何污水處理設施,,這些污染是導致洱海富營養(yǎng)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孔海南把土壤凈化槽技術帶了過去,。這一技術可將污水處理為一級B類水標準排入洱海,,一套污水處理系統每天能處理污水250噸。經過多年推廣,,30套示范性污水處理系統遍布洱海沿湖十鎮(zhèn),,為洱海治理打下了堅實基礎。
大面積種植大蒜等大肥,、高藥農作物,;近14萬頭散養(yǎng)奶牛帶來相當于300萬人口產生的污染……孔海南團隊逐漸認識到,這不僅僅是環(huán)境污染問題,更需改變當地的發(fā)展理念與方式,。
“洱海項目每一部分技術設計,,包括從水源地到入湖河流、從湖濱到湖內,,都采用生態(tài)治理的方式,,力求和自然環(huán)境保持‘友好’。同時,,治理不能一直靠政府輸血,,產業(yè)的轉型必須同步考慮,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產業(yè)也能為治理提供有力支撐,。”孔海南說,。
承接項目以來,,洱海水質的每一點變化都牽動著孔海南的心。日均3萬步,,他走遍了洱海周邊每個村落,、每條河流。他患有房顫型心臟病和高血壓等疾病,,不適合在高原地區(qū)工作,。為減少發(fā)病幾率,他自制低鹽清淡的三餐飲食,,隨身帶著心臟節(jié)律監(jiān)視器與袖珍心電圖機,,以防萬一。
在這場“洱海保衛(wèi)戰(zhàn)”中,,孔海南不是一個人,,他的身后始終站著一支年富力強的隊伍。
“這里就像是我的故鄉(xiāng),?!鄙虾=煌ù髮W云南(大理)研究院院長王欣澤已與孔海南共同守護洱海十余年。現在,,他和同事每周還都要前往洱海不同區(qū)域的17個取水點,,監(jiān)測洱海水質的變化情況。
上海交大湖泊富營養(yǎng)化治理教學實踐團隊,,由講席教授孔海南,、教授吳德意、研究員王欣澤等7人組成,。團隊先后開設《水體富營養(yǎng)化控制》《水處理工程課程設計》《生態(tài)設計與工程》等課程,。用一流科研反哺一流教學,,以生動實踐鼓勵青年學子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yè)。
扎根銀蒼玉洱,,守得水清月明,。在孔海南團隊多年努力下,洱海水質由濁變清,,連續(xù)多年保持在國家三類水質標準,。隨著生態(tài)逐步恢復,銷聲匿跡多年的大理鯉魚,、海菜花等洱海特產又見蹤影,,甚至還出現了過去從未在洱海停留的鳥類新物種。
“下一階段的治理目標是要回到洱海原初生態(tài),,可能還要十年,。”孔海南說,,“我的年紀大了,,但團隊里有很多年輕的‘治水人’,他們會繼續(xù)干下去,,干得更好,?!?/p>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