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洪澇災害期間,,多地發(fā)生人員溺水死亡事件,。當前又值暑假,防止青少年溺水也要多注意,。每年暑假期間,,青少年溺水事件時有發(fā)生,。相關數據顯示,,溺水是世界各地非故意傷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也是兒童和青年十大主要死因之一,。我國每年約有5.7萬人死于溺水,,其中少年兒童溺水死亡人數占總溺水死亡人數的56.04%。
在醫(yī)學上,,溺水又稱淹溺(submersion),,是指人淹沒于水或其他液體介質中并受到傷害的狀況,是重要的急診理化損傷綜合征之一,;淹溺的嚴重情況為溺死(drowning),,一般認為淹溺后于24小時內死亡者稱為溺死。溺水原因的多重性,、溺水環(huán)境的復雜性,、溺水致死的危害性,為溺水淹溺蒙上了層層面紗。如何揭示溺水淹溺之真相,,科學認識居家“淺水”,、江河“淡水”、海洋“咸水”衍生的“九水”淹溺,,對于當下防控洪澇災害,,讓人們遠離溺水具有重要意義。
居家“淺水”干性淹溺,。在溺水患者中,,涉及深度較小的生活用水,引發(fā)機體應激反應所致的淹溺,,俗稱“嗆死”,。尸檢肺內多無水,醫(yī)學上常稱為“干性淹溺”,,或“干性溺水”,。常見有:一是生活“用水”淹溺(居家的浴缸、廁所,、水桶,、魚缸等都可能是潛在的發(fā)生溺水的地方發(fā)生的意外);二是治病“藥水”淹溺(居家的患者在服藥過程中,,因驚慌恐懼驟然寒冷等刺激發(fā)生的意外等),;三是日常“飲水”淹溺(居家老人和兒童飲水過程中嗆咳出現(xiàn)的神經反射導致的喉頭痙攣和聲門關閉出現(xiàn)梗阻及窒息發(fā)生的意外),。
江河“淡水”濕性淹溺,。在溺水患者中,涉及江河淡水大量進入相關臟器組織所致的淹溺,,可稱為濕性淹溺,。常見有:一是肺部“灌水”淹溺(溺水時間很長喉部肌肉松弛,水大量進入肺內以進行性呼吸窘迫和難治性低氧血癥,,造成可能與溺水時水進入肺部出現(xiàn)的“病理性盥洗”有關),;二是胃部“積水”淹溺(當發(fā)生淹溺時,大部分淹溺者在淹溺時發(fā)生掙扎和呼吸運動,,隨著掙扎和缺氧,,大量水被吞入胃內,吞水同時亦可有部分水被吸入或從胃內返流入氣道),;三是血管“多水”淹溺(淡水進入血液循環(huán),,引起高血容量,從而稀釋血液,,即低滲狀態(tài)——水電解質失衡等引發(fā)心臟驟停),。
海洋“咸水”特性淹溺,。在溺水患者中,涉及海洋咸水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不同因素對機體刺激所致的淹溺可稱為特性淹溺。常見有:一是低溫“冷水”淹溺(低溫可造成機體高凝狀態(tài),、高血糖,、血流緩慢和心律異常,是導致淹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浸漬綜合征是指在跌入冰水時突然死亡),;二是過敏“毒水”淹溺(海洋中有毒生物如海蜇、水母等,,侵襲機體過敏引發(fā)的急性喉頭水腫造成的氣道梗阻窒息及過敏性休克),;三是高滲“鹽水”淹溺(海水是高滲液體對呼吸道和肺泡有化學性刺激作用可引起急性非心源性肺水腫、低血容量,、高鈣血癥可使心跳緩慢,、心律失常、傳導阻滯,,甚至心跳停止),。
上述淹溺現(xiàn)象既相互關聯(lián),又各具特點,,但其病理生理機制終歸為循環(huán)呼吸衰竭直至心搏驟停,,搶救時應進行心肺復蘇(CPR)。具體如何做,?
對意識不清(沒有反應)的溺水者,,迅速判斷患者呼吸和循環(huán)征象(脈搏、肢體活動,、發(fā)聲等),,沒有呼吸或呼吸異常,應該立即給予人工呼吸(連續(xù)5次),,并實施高質量心肺復蘇(按壓,、通氣以及電除顫),,直至患者恢復心跳(清醒,、出現(xiàn)自主動作等)或專業(yè)人員到達接手。
附近有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儀等急救設備時,,應迅速取來實施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方法進行急救,。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方法可排出氣道異物,利于呼吸與循環(huán)同步進行,,搶救溺水患者時尤為適用,。
(作者:王立祥,系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三醫(y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現(xiàn)為中國研究型醫(yī)院學會心肺復蘇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