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新加坡8月31日電? 通訊:游子心 赤子情——聽愛國僑領陳嘉庚后人講述陳嘉庚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王麗麗 陸海月
如果不是聽陳嘉庚的后人親訴,,人們很難想象,為中國抗日戰(zhàn)爭慷慨解囊的南洋僑領,,其家人曾經因為無米下炊,、要到自家開設的米行賒米救急。
在新加坡東部一處幽靜寓所,,記者聆聽陳嘉庚的孫女陳佩儀笑談這段往事,。陳佩儀引用自己祖父的話說,“金錢如肥料,,撒播才有用”。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1938年南洋各地華僑代表在新加坡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陳嘉庚被推舉為主席,,他帶頭為前方將士捐獻衣物,、藥品等物資。1939年又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機工服務團,,3200多名南僑機工奔赴滇緬公路,,為中國抗戰(zhàn)搶運軍需物資。
“陳嘉庚是一個堅定的愛國者,,他從內心深處強烈地感受到,,危難時刻應該堅定地保衛(wèi)祖國,捍衛(wèi)中華民族5000年的燦爛文明,?!标惻鍍x這樣評價自己的祖父。
在陳佩儀家中顯著位置,,掛著一張陳嘉庚和毛澤東合影的大幅照片,。陳佩儀說,1940年,,陳嘉庚帶領南洋華僑回國慰問團前往中國慰勞抗日將士,,呼吁團結抗戰(zhàn)。他在延安見到了毛澤東,,認識到在救亡圖存的關鍵時刻“中國的希望在延安”,,毛澤東后來題詞稱贊陳嘉庚是“華僑領袖,民族光輝”,。
1942年新加坡淪陷,,在逃亡印度尼西亞的日子里,,陳嘉庚置生死于度外。他用三年時間創(chuàng)作了《南僑回憶錄》,,記錄下當時中國政治人物的觀點以及他對時代的觀察和思考,。
陳佩儀說,陳嘉庚那一代華僑雖在南洋生活打拼,,但始終認為要葉落歸根回到中國,。中國是他的祖國,他從中華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他每次發(fā)表演講號召大家為中國抗戰(zhàn)出錢出力時都非常具有感召力,,因為那是發(fā)自肺腑的聲音。
“幾年前,,有新加坡學生去廈門參觀交流回來后告訴我,,他們得知陳嘉庚沒有給后人留一分錢,而將全部身家捐獻給中國,,倍受感動,。”陳佩儀說,。
商人出身的陳嘉庚對教育傾注了全部心血,。他堅信,“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回鄉(xiāng)創(chuàng)辦了集美小學、中學,、大學和廈門大學等,。
“那個年代,讀書被視為富人用來打發(fā)時間的方式,,窮人的孩子不讀書,。陳嘉庚辦學免費讓窮人的孩子來讀書,但他們遇到了很多困難,,不得不挨家挨戶上門勸說家境不好的孩子到學堂讀書,。他在辦學中還注重對學生勤儉、愛國,、誠實,、正直等品格的塑造?!标惻鍍x說,。
為傳承陳嘉庚捐資助學的優(yōu)良傳統,陳嘉庚后人在20世紀80年代成立了陳嘉庚基金會,,繼續(xù)為教育事業(yè)貢獻力量,。2018年10月,,陳佩儀帶領60余名陳嘉庚后人拜訪云南等地南僑機工曾經工作過的地方,向他們講述陳嘉庚的事跡,。他們還與南僑機工后人在集美等地聚會,,暢談過去歲月。
陳嘉庚的歷史貢獻,,中國人民銘記在心,。2015年9月2日,陳嘉庚長孫陳立人獲頒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
![](http://www.news.cn/res/xhwimg/xl2017/images/bg6.jpg)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