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革非,,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一名科技工作者,,也是大家常說的 “航天人”。今天很榮幸能站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和航天的故事,。
首先,我想介紹一下我的崗位,。我主要從事的是航天器軌道控制方面的工作,,也就是為航天器在太空中設計一條“行走路線”,這條線就像是在太空中牽引航天器的生命線,,有了它,,我們便能操控航天器去往我們想讓它去的任何地方。我的工作重心主要在載人航天工程飛行任務中,,同時也參加了月球探測工程的歷次飛行任務,。
在三十多年的工作經(jīng)歷中,我見證了中國歷次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任務,。我的生活態(tài)度,、工作方式也隨著任務和時間的推移而有了變化。
1997年,,當時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飛控大樓剛剛建成,載人航天工程啟動,,我剛剛調(diào)入這個位于北京西北郊的航天城,。當時我承擔的是載人飛船的軌道控制工作,在火箭將飛船送入太空后,,通過控制飛船按照設計的飛行軌道飛行,,并準確經(jīng)過預定著陸區(qū),確保飛船和航天員安全返回,。
那時候我的心里明白,,我們要做的是一個在中國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嘗試,。但是沒想到,,我們連一個可用的代碼都沒有,,那真是“白手起家”。
盡管當時自己已經(jīng)有了幾年的工作經(jīng)驗,,但以前的工作更多的是執(zhí)行,,要做什么、該做什么都有比較成熟的流程和方案,,我只需要按部就班地計算與操作,。領受了載人航天任務后,我和我的團隊就是在摸索著行走,,既無經(jīng)驗可循,,也沒有基礎可依。那段時間我像一根上足了的發(fā)條,,開始正常軌道和應急軌道控制的攻堅戰(zhàn),。
白天,我在機房內(nèi)調(diào)試程序,,晚上便在辦公室編寫方案,。一臺電腦、一支筆,、一堆紙,、一摞技術資料,構成了我的整個世界,。當時我的兒子才兩歲多,,我的愛人也和我干著一樣的事業(yè),家里無人照料,,我們就經(jīng)常把孩子帶到辦公室,。我們工作,他就一個人學習和玩耍,。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他也擁有了更強的獨立自主的能力。在這方面,,我的同事們應該都和我有相似的體會,。
終于,幾年過去了,,我們現(xiàn)代化的飛控中心真正地建成了,。隨后的幾年里,我通過對不同的任務目標和約束條件的研究,,提出了針對正常和應急各種條件的多種軌道控制策略,,完成了神舟一號到神舟七號的軌道控制實施方案,每次任務都精準可靠,。
在完成載人航天任務的同時,,我和同事們也一同牽引嫦娥一號飛向月球,,護送嫦娥五號滿載而歸。執(zhí)行的眾多任務中,,我記憶最深刻的便是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的交會對接,。因為在這次任務里,我們實現(xiàn)了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而我則設計了載人航天全壽命周期的航天器交會軌道控制方案,,為天宮和神舟八號鋪設了完美的軌道。
作為航天器交會控制的基礎,,這套方案和軟件已經(jīng)應用了快十年了,。在去年底的嫦娥五號任務中,它作為原型系統(tǒng),,通過對適應月球交會飛行的創(chuàng)新和改進后也得到了成功的應用,。
提起我與交會對接的緣分,大學的經(jīng)歷算是一個起點,。當時我們本科前兩年不分專業(yè),,到了大三才有具體專業(yè)的選擇。在幾個專業(yè)方向里,,航天動力學與飛行試驗專業(yè)對數(shù)理基礎要求高,,專業(yè)性較強,選擇人數(shù)也較少,。因為我一直對飛行器控制有著強烈的向往,,盡管我心里還有“女生不適合學物理”的疑慮,但仍堅定地選擇了航天動力學專業(yè),。
有一次課外講座,,學校請了專家為我們講授交會對接技術,那時候坐在教室里的我仿佛在聽天方夜譚,,既覺得遙遠,,又被這項在太空中“穿針引線”的技術深深吸引。當時我怎么也不會想到,,未來有一天,,這項技術會被我們運用得爐火純青。
其實,,在2011年的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前,我也經(jīng)歷了一段難忘的時光,。當年3月,,正在我們?nèi)鋺?zhàn)任務的時候,我不小心摔骨折了,,必須居家休養(yǎng),。在任務準備的關鍵時刻,,我卻上不了班,這讓我心急如焚,。在家忍了兩個星期就實在待不住了,。在我跟家人和單位的強烈要求下,他們終于同意我每天坐輪椅,、搭班車去上班,。坐了一個月的輪椅,換成拐杖又折騰了一個月,,等到我差不多好徹底了,,任務準備也基本完成了。
在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在太空精準對接的那一刻,,我終于長舒一口氣,,感覺一切都是剛剛好。那一刻就好像坐了時空穿梭機,,從1986年直接跨越25年來到了2011年,,從夢里來到了現(xiàn)實,然而現(xiàn)實竟然比夢境還美好和真實,。
如今,,又一個10年過去了,我們不僅實現(xiàn)了多次交會對接,、航天員出艙,、推進劑在軌補加等空間實驗室階段的任務;還實現(xiàn)了月球背面軟著陸,、月球采樣返回和火星表面軟著陸,。這些豐碩成果都是我年輕的時候幾乎沒有想過的。
當初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我對未來沒有特別清晰的目標和規(guī)劃,。隨著參加的重大航天任務的積累,我越來越發(fā)現(xiàn),,我們的工作不僅平臺很好,,而且具有很強的開拓創(chuàng)新性。當沒有前人經(jīng)驗助力時,,我們就必須要主動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這種開拓創(chuàng)新性亦是我們不斷學習的動力。
俗話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我能成為一個栽樹人,對我來說是一種使命責任,是幸運的,,也是其樂無窮的,。
最近幾年眾多航天任務越來越密集,壓力增加也在所難免,,尤其是在任務時間節(jié)點要求高,,節(jié)奏快的時候,我們團隊的空氣中便彌漫著緊張的氣息,。
可是我有自己的獨特解壓方式,,那就是回到辦公室一個人靜靜地研究程序和代碼。也許別人看來會覺得這種事情很枯燥,,可我覺得每天來到辦公室,,安安靜靜研究方案,做出來的成果對國家和工程有用,,這多幸運?。?/p>
這種幸運不在于取得的榮譽名利,,而是我能夠?qū)I(yè)對口,,學以致用。至今,,我的許多同學還很羨慕我,,羨慕我能夠繼續(xù)在軌道專業(yè)研究,能夠?qū)⒗碚搼糜趯嶋H的航天任務,。對此我既知足,,又珍惜,希望我所做的努力和如今中國航天的發(fā)展,,能夠讓那些為我們鋪路奠基的前輩們感到欣慰,。
經(jīng)常會有年輕人問我,如何能夠在一個崗位上一干半輩子,,如何能夠坐得住,、鉆進去,我想用我常常寫在筆記本上的一句話來回答: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當一個人心境平和,沒有過多的欲望,,自然而然就能夠一心一意干出一番事業(yè),。
我之所以有這樣的心態(tài),也離不開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和家人的支持,。我的父母也在航天系統(tǒng)工作,,當年他們響應國家號召,,主動申請,帶領全家從優(yōu)越的大城市遷到艱苦的山區(qū),,從小我就時常聽到他們談論火箭發(fā)動機和飛行器。那時我就認定,,航天事業(yè)是值得我們幾輩人克服萬難為之努力的,。如今我們已經(jīng)比當年他們的條件好了許多許多,更要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把握好大好時光,踏踏實實做事,,不給自己的人生留遺憾,。
現(xiàn)在,我對未來還有很大的期待,,我盼望著能夠繼續(xù)參加更多的航天任務,,能夠親眼見證我國實現(xiàn)載人登月。我相信對我們現(xiàn)在的國力來說,,那將不是一個設想,,而是觸手可及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