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關系是新中國外交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1955年召開的萬隆會議和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來出訪非洲十國這兩大事件,,被譽為新中國開啟和發(fā)展中非關系的兩個里程碑,。兩個里程碑的鑄就,浸透了周恩來的心血和智慧,他的許多戰(zhàn)略思考和具體做法,對今天繼續(xù)做好對非工作,推進中非關系向前發(fā)展仍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一、周恩來對非洲問題的思考及 新中國對非政策的基本走向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非洲具有兩個基本特點:
?。ㄒ唬┙^大部分非洲國家和地區(qū)仍處在西方殖民主義的統(tǒng)治之下,。歷史上,非洲國家長期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和壓迫,。15世紀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英國、法國,、比利時,、葡萄牙等國為代表的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從販賣黑奴開始,對非洲進行了四百多年的殖民主義統(tǒng)治,。據美國黑人學者杜波依斯的統(tǒng)計,,從15世紀到19世紀初,由于殖民者販賣黑人,,非洲損失了1億左右的人口,。當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時,除了這些國家外,,以美國為代表的新殖民主義者也開始插手非洲事務,,到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非洲已被各帝國主義國家基本瓜分完畢,。當時,,只有埃塞俄比亞和利比里亞兩個國家保持了名義上的獨立。之所以說是名義上的獨立,,是因為埃塞俄比亞獨立后依然受到英國、法國,、意大利三國種種不平等條約的束縛,,利比里亞獨立后則受到美國的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時,非洲獨立國家僅為三個,,即埃塞俄比亞,、利比里亞和埃及,絕大多數(shù)非洲國家和地區(qū)仍然處在英國,、法國,、比利時、葡萄牙等國的統(tǒng)治之下,。二戰(zhàn)結束后,,非洲面對的一個新情況是,在戰(zhàn)爭中得到極大發(fā)展的美國以新殖民主義手法,,利用非洲國家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的興起,,英、法等國搭建的老殖民主義體系開始瓦解的機會,,加緊向非洲進行擴張和滲透,,并設法維護那里的殖民主義統(tǒng)治。
?。ǘ┓侵迖液偷貐^(qū)受十月革命影響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西方資本主義勢力侵入非洲后,,非洲人民的抵抗運動從來沒有停止過,。特別是二戰(zhàn)結束后,非洲民族獨立解放運動風起云涌,,蓬蓬勃勃地開展起來,。非洲形勢發(fā)生這樣的變化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英國、法國,、比利時,、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在非洲的殖民勢力因戰(zhàn)爭而遭削弱,,為非洲人民開展斗爭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正如周恩來所說:“殖民主義的體系在這種斗爭的反復的沖擊下開始解體了,?!保ā吨芏鱽硗饨晃倪x》,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版,,第207—208頁,。)二是二戰(zhàn)后東歐和亞洲地區(qū)出現(xiàn)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特別是中國革命的勝利,,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 營,,對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給予巨大的支持和鼓舞,也為非洲人民作出了榜樣,。桑給巴爾一位朋友曾經說過:“我們非洲人與帝國主義進行了長期的斗爭,。我們看到中國解放了,中國人民的斗爭給了我們很大鼓舞,?!?(毛澤東同桑給巴爾朋友談話記錄,1964年6月18日,。)坦噶尼喀一位朋友也曾說過:“中國對非洲的解放起了很大作用,。”(毛澤東同坦噶尼喀朋友談話記錄,,1963年10月22日,。)
非洲所具有的這兩個基本特點,決定了新中國對非政策的基本走向,。新中國成立之初,,雖然對非洲國家和地區(qū)的具體情況還不太熟悉,沒有形成具體的對非政策,,但周恩來在關于如何對待國際范圍內的民族解放運動的論述中,,已經表達了新中國的基本立場。他說:“革命者要善于在事物的發(fā)展當中找出其中的新因素,,并且應該有勇氣去發(fā)展新的因素,,使這種新的因素成為新的力量?!保ā吨芏鱽硗饨晃倪x》,,第37頁。)周恩來在這里講到的所謂“新的因素”和“新的力量”,,就包括非洲國家和地區(qū)正在進行的民族解放運動,。為此,他著重強調:“我們的任務就是支持,、推動民族解放運動的發(fā)展,。”(《周恩來外交文選》,,第36—37頁,。)
周恩來形成這樣的認識,主要有以下三個基本原因:
?。ㄒ唬姆侵廾褡褰夥胚\動的性質看,,認識到這個運動雖仍屬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性質,但已成為人民民主革命的后備力量,。列寧曾經指出,,18世紀的民族獨立運動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后備力量,,20世紀以后的便不是了,。周恩來贊成列寧的這個觀點,,并具體分析認為:法國的革命、美國的獨立,,都屬于前一范疇,。那時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時期,民族革命在當時還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一部分,。到了資產階級已在許多國家取得勝利,、建立了它自己的國家以后,它就對外壓迫別的民族,,把別的民族和國家降為它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任意地去壓迫和剝削別的民族。它不僅對外壓迫和剝削別的民族,,還對內壓迫和剝削本國的無產階級和少數(shù)民族,,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形成尖銳的國際對立和國內對立,也就不可避免地使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革命發(fā)生了密切關系,。( 參見《周恩來外交文選》,第34—35頁,。)周恩來認為,,十月革命勝利后,包括非洲在內的民族解放運動雖然還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范疇,,但已“不再是資本主義革命的一部分,,而是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了”,“我們不能低估這個力量,,也不能認為這個力量只是輔助的力量,。”(《周恩來外交文選》,,第35,、36頁。) 周恩來的這些認識,,已被歷史證明是正確的,。
(二)從中非之間的關系看,,認識到中非之間有許多共同點,,可以互相支持。國際斗爭總是彼此支持的,,需要在國際上尋找朋友,。而中非之間有許多共同點:(1)有著共同的遭遇,,長期受到外來的侵略和干涉;(2)有著共同的敵人——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者,;(3)有著共同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奮斗目標,,這就是反對帝國主義和一切殖民主義者,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發(fā)展民族經濟和民族文化,。周恩來說:“由于同樣的原因而受到的災難和為了同樣的目的而進行的斗爭,使我們亞非各國人民容易互相了解,,并在長期以來就深切地互相同情和關懷,。”(《周恩來外交文選》,,第113頁,。)“當我們能夠自由地站起來尋找友誼的時候,我們很自然地把極大的熱情寄放在我們曾經同過患難的兄弟的身上,,這是一種極其可貴的歷史感情,,它應該永遠受到我們的珍愛?!保ā吨芏鱽硗饨晃倪x》,,第208頁。) 中非之間的這些共同點,,奠定了雙方之間能夠發(fā)展友好關系的基礎,。
(三)從新中國外交戰(zhàn)略的角度看,,認識到非洲是需要爭取的重要力量,。周恩來是具有世界眼光的外交家,他總是站在國際戰(zhàn)略的高度上就對外關系中依靠誰,、團結誰,、反對誰做出準確判斷。新中國成立之初,,周恩來就指出:“在國際戰(zhàn)場上,,有朋友,也有敵人”,;“開辟外交戰(zhàn)線,,首先要認清敵友”;“對兄弟國家戰(zhàn)略上是要聯(lián)合”,,“對帝國主義國家戰(zhàn)略上是反對的”(《周恩來外交文選》,,第16、3,、2—3頁,。),;但是,世界格局“不是簡單的兩大陣營對立,,沒有什么工作可做”,,“我們要團結世界各國的人民,不僅兄弟國家的人民,,就是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我們也都要爭取,?!保ā吨芏鱽硗饨晃倪x》,第54,、52頁,。)周恩來這里所強調的兩大陣營之外的力量就包括非洲國家和地區(qū)的人民。由于這支力量的絕大多數(shù)當時在美,、蘇兩大陣營之間采取中立立場,,一些人對爭取它們不理解。對此,,周恩來指出,,這些國家“如果在同帝國主義的戰(zhàn)爭中保持中立,對我們是有利的,?!保ā吨芏鱽硗饨晃倪x》,第52頁,。)他十分贊成毛澤東所說的:“民族主義國家的這種中立也就是一種獨立自主,、不受控制的立場。我們社會主義陣營歡迎這些國家的這種中立的立場,,因為它有利于和平事業(yè),,不利于帝國主義的侵略計劃和戰(zhàn)爭計劃?!保ā睹珴蓶|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第336—337頁,。) 突尼斯總理布爾吉巴在周恩來訪問突尼斯時曾告訴他:中國“支持不結盟國家,不把這當做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敵人,,這很重要”,,“這樣使我們更放心”。(周恩來同突尼斯總理布爾吉巴會談記錄,,1964年1月9日,。)周恩來的這些認識,,為他在實踐中積極開展對非工作,廣泛團結和爭取非洲朋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