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科倫坡8月22日電 記者手記:尋訪獅子國“海絲”印記
新華社記者楊定都
在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的名剎古寺剛噶拉馬寺,記者竟意外地“遇見”一尊巍然聳立關公像。雕像表面有歲月斑駁的痕跡,,但依然面相莊嚴,魁梧雄壯,。
印度洋島國斯里蘭卡,,古稱獅子國,又名師子國,、僧伽羅,、錫蘭等。這個在中國古籍中反復出現(xiàn)的國家,,位于亞歐航線的中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東西方十字路口”。記者日前來到這里,,尋訪千年“海絲”留下的文明印記,。
玉佛輪回
1600多年前,,斯里蘭卡國王得悉東晉孝武帝崇奉佛教,,特派遣使者渡海送來一尊四尺二寸高玉佛像。這尊原供奉在南京瓦官寺的佛像,,本是中國與斯里蘭卡友好交往的見證,,可惜已經失傳。
如今,,一尊來自中國的白色玉佛卻跨越重洋,,出現(xiàn)在剛噶拉馬寺庭院里?;秀遍g,,從瓦官寺里失傳的玉佛,,似乎在剛噶拉馬寺重現(xiàn),這或許是千年海絲情緣的輪回,。
玉佛旁的文字介紹說,,這尊大玉佛,連同佛龕重48噸,,由福建泉州商人于2015年底捐贈給寺廟,,出自福建工藝美術大師孫文宏之手。
生長在泉州灣邊的孫文宏,,用藝術接續(xù)綿延千年的海絲記憶,。他曾說,要重走海絲路,,把雕刻藝術作品帶到海絲沿線國家,,就像古代泉州的船只把瓷器、茶葉帶到斯里蘭卡,,又從那里帶回當?shù)氐奈锂a,。
元朝至明朝,見證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著名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和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都記錄了泉州港的繁華,,認為它是當時最大的港口之一。與泉州的輝煌遙相呼應,,斯里蘭卡作為商船往來于東亞與南亞,、中東和歐洲的必經之地,也繁盛一時,。馬可·波羅曾路過這里,,稱贊它是世上最完美的島嶼,還提醒路過的商人不要忘記看看這里出產的寶石,。
今天,,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海上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給斯里蘭卡等沿線國家?guī)砹诵碌陌l(fā)展機遇,。
鄭和遺碑
斯里蘭卡國家博物館4號展廳里,來自中國的游客在一塊字跡模糊的石碑前嘖嘖稱奇,。人們熟知鄭和下西洋的事跡,,但很少有人知道,鄭和船隊曾多次??克估锾m卡,,還在這里留下了一塊石碑,。
公元1405年至1433年,,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七次下西洋,,先后出訪了東南亞、南亞,、西亞及東非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促進海上絲綢之路沿途各國之間的和平交往和經濟文化交流,創(chuàng)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跡,。
斯里蘭卡考古專家查迪瑪說,,七下西洋的28年間,鄭和在海外多地立碑,,但被發(fā)現(xiàn)并保存至今的獨此一塊,。它是鄭和下西洋這一壯舉的最真實的歷史見證。
石碑不到一人高,,頂部有二龍戲珠的浮雕和花紋,,右側漢字依稀可辨,端正的楷體寫著“大明皇帝遣太監(jiān)鄭和王貴通等昭告于佛世尊……”左上橫書的泰米爾文,、左下橫書的波斯文損毀較為嚴重,。
據(jù)介紹,這塊石碑是1911年,,英國炮艦工程師托瑪林在斯里蘭卡南部的加勒城偶然發(fā)現(xiàn)的,,當時被用做下水道的蓋子。
據(jù)悉,,這塊“布施錫蘭山佛寺碑”是公元1409年鄭和下西洋前,,在南京刻好,然后隨船帶到斯里蘭卡的,,分別用三種語言表示對佛教,、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頌揚和敬獻。
查迪瑪說:“石碑表達了對三種宗教的禮敬與尊重,,體現(xiàn)了當時中國所具有的寬廣胸懷和世界眼光,,這也是為什么鄭和七下西洋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p>
如今,,一支來自上海博物館的考古隊,正在斯里蘭卡北部港口城市賈夫納發(fā)掘古代遺址,,尋找,、研究斯里蘭卡的“海絲”史跡。這支考古隊的領隊,、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主任陳杰說,,除了鄭和碑,斯里蘭卡還有很多中國文物,,尤其是很多中國瓷器的面紗還沒有被真正揭開,。
法顯足跡
東晉僧人法顯抵達斯里蘭卡,,比鄭和還要早一千年。公元399年,,他以65歲的高齡,,從長安出發(fā),歷經艱險西行至天竺(古代印度)取經,。十年后,,他從印度南部乘船抵達斯里蘭卡。
篤信佛教的斯里蘭卡人崇敬法顯不畏艱險,,一心求法的精神,,把法顯棲身過的巖洞叫做“法顯石洞”,以香火供奉,。法顯石洞位于科倫坡以南50公里的一座山的腰間,,寬、高約50米,,徑深8米,,是斯里蘭卡最大的巖洞。
石洞所在的法顯山腳下,,就是斯中友誼村,。上世紀80年代,為紀念法顯,,中國政府在此援建數(shù)百套民居,,后來便形成了這座村莊。村口豎著一塊紀念碑,,用僧伽羅文,、中文和英文三種文字記錄兩國的友誼。
法顯在斯里蘭卡家喻戶曉,,還因為他寫的《佛國記》(又名《法顯傳》)記錄了1600年前當?shù)仫L土人情,,成為見證斯里蘭卡歷史的重要史料。據(jù)他記載,,各國商人往來居住在斯里蘭卡,,使這里成為樂土,吸引更多人前來定居,,于是發(fā)展成為大國,。可見,,斯里蘭卡的命運,,從古至今都與海上貿易緊密相連。
法顯生活的時代,交通極為不便,。走陸路要過雪山,,穿沙漠,還要躲避強盜和猛獸,。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法顯之所以高出眾人之上者,因為他是有確鑿可靠證據(jù)的真正抵達天竺的第一人,?!?/p>
近八旬的法顯啟程回國時,再難在如此艱險的道路上跋涉,。于是他選擇乘坐商船,,乘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東行,幾經風浪波折后,,終于公元412年在今天的山東嶗山附近登陸,。
法顯65歲啟程,回國已78歲,,其間他由陸上絲綢之路西行取經,,游歷沿途眾多國家,又取道海上絲綢之路歸國,,成為有據(jù)可查的走通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第一人。
法顯走通海陸兩條絲綢之路,,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如今的絲綢之路,正在變成一條光明坦途,。越來越多國家響應,、參與“一帶一路”,沿線交通更加暢通便利,,經濟聯(lián)系更加緊密,,文化旅游和民間交往日益頻繁,絲綢之路正呈現(xiàn)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復興氣象,。

-
大數(shù)據(jù)"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