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2月26日電? 隨筆:《包寶寶》奪奧斯卡的驚艷
新華社記者徐劍梅
包子是很多美國人喜愛的中華美食,。離首都華盛頓最近的羅納德·里根國家機場里,就有一家名叫“哇,,包子”(Wow Bao)的亞洲美食店,。哈佛大學(xué)旁的中國包子店,,幾年前還因生意興隆上過報紙。
不過,,包子在英文里沒有直接對應(yīng)的詞匯,。多數(shù)美國媒體報道華裔女導(dǎo)演石之予作品《包寶寶》奪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都把包子譯成泛指用面皮包餡的食品dumpling,,而這個可以泛指世界各國此類面食的英文詞,,在中文里經(jīng)常被直接譯成餃子。食品翻譯上的困難,,令人聯(lián)想到東西方文化互動中的很多相似情形,。
《包寶寶》捧走奧斯卡小金人,令人驚艷但不驚奇,因為它本來就是好萊塢各路預(yù)測里的奪獎熱門,,獲獎不意外。而且和多數(shù)奧斯卡獲獎影片一樣,,掌聲響起處并非全無爭議,,各花入各眼,也很正常,。
電影講述的是生活在西方的華人“空巢”家庭,。兒子成人離家后,落寞的母親把一只小包子當(dāng)寶寶養(yǎng),,給它喂飯,、洗澡、量身高,,百般呵護,,樂在其中。但小包子在西方多元文化中漸漸長大,,抗拒母親的“無微不至”,。片尾是團圓場面,金發(fā)碧眼的洋兒媳隨丈夫回來看望公婆,,比兒子更會包包子,。
驚艷是理所當(dāng)然的。沖出70多部動畫短片的重圍進入提名名單,,又擊敗另外4部提名短片捧走小金人,,沒有令人驚艷的實力,豈能笑到最后,。更何況親情題材未見得討巧,。今年5部提名動畫短片里,4部主打父母,、孩子或成長題材,,以至于有媒體說,“親人的擁抱”是今年動畫短片“沖奧”的時髦通行證,。題材越相似,,越考驗電影自身撥動觀眾心弦的能力。
影片最先帶來的驚艷,,是“愛的食物語言”在銀幕上的美妙呈現(xiàn),。中華美食包子、傳統(tǒng)華人父母對兒女的付出,、在西方長大的華裔少年與父母的觀念沖突,,被巧妙搟成溫軟面團。如果說通往心的道路經(jīng)過胃,那么享受一種文化特有的美食,,恐怕也是抵達這種文化靈魂的必由之路,。
饒有意味的是,這部動畫短片自去年8月起與迪士尼《超人總動員2》捆綁放映后,,出現(xiàn)某種“兩極”反應(yīng)——在多數(shù)觀眾叫好的同時,,也有一些觀眾喊不懂。從社交媒體推特上的反饋看,,電影院里,,一些觀眾感動落淚的時刻,卻有另一些觀眾被同樣的情節(jié)逗得大笑,;對影片中母親對小包子的照料,,有人感動于“中國式親情”,也有人畏懼父母對子女的過度保護乃至“控制欲”,。
不同文化和成長背景帶來不同觀影體驗,。但總體來說,影片成功地喚起西方觀眾的“共情”,。這背后,,是人類天性中對親情的珍惜向往?!翱粘病睍r刻,,有多少父母能沒有失落之情?又有多少孩子會不希望既被父母如珠似寶地對待,,又不因父母過度保護和付出而感到壓力,。即便不全然理解或贊成,甚至解讀可能南轅北轍,,但仍能有“共情”,,因“共情”而動容,而生發(fā)感同身受的同理心,,這是成功影片的特質(zhì),。
美媒有篇探討美國觀眾對《包寶寶》“兩極”觀感的文章視角獨特。作者認為,,過去多少年來,,全世界都在努力接觸和理解西方文化,與西方文化達成某種共情,。但現(xiàn)在,,應(yīng)該是西方文化致力于理解世界其他地方文化、尋求與世界其他文化建立共情的時候了,。

-
大數(shù)據(jù)"坑熟客",技術(shù)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zhì)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xué)校只剩一名學(xué)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