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5日電 通訊:馬丁·阿爾布勞的遺憾:“沒能更早學中文”
新華社記者
“全球化”概念首倡者之一,、英國知名社會學家馬丁·阿爾布勞在2016年79歲的時候決定開始學習中文,,為的是自己新的研究項目: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為基礎,對比研究全球化和“一帶一路”倡議,。
這位因倡議和研究全球化理論而享譽國際的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每周參加一次中文課堂,如今早已能用中文介紹自己,,但他依然感嘆:“沒能更早學中文,,是我這輩子的一大遺憾?!?/p>
阿爾布勞在上世紀90年代,,就以《全球時代:超越現代性之外的國家和社會》一書奠定了在全球化研究領域的先鋒地位。他曾任英國社會學會主席,,是社會學權威刊物《國際社會學》的創(chuàng)刊人和前主編,。
退休后,阿爾布勞依然堅持學術研究,,并為英國社會科學院下屬的全球中國研究院義務工作,。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在“全球化”概念提出20多年后,,在已經發(fā)生重大改變的世界新格局中,,為全球化研究找到新視角。
新契機在2015年4月出現了,。當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的推介會在倫敦舉行,阿爾布勞受邀在推介會上致辭,。正是這本書,,讓他第一次接觸到“一帶一路”倡議。
“當時我想,,這(‘一帶一路’)是一個有趣的概念,,”阿爾布勞說,“后來我讀了習近平主席的演講文稿,,才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在他看來,,“一帶一路”正是自己苦苦尋找的全球化研究“新視角”,。在推介會后,阿爾布勞就宣布了新的研究計劃: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為基礎,對比研究全球化和“一帶一路”倡議,。
阿爾布勞認為,,“一帶一路”承載著古絲綢之路的精神,是“歷史的延續(xù)”,。而對“一帶一路”的批評聲音都是“恐懼的產物”,,是對全球化以及全球化下世界秩序發(fā)生改變的恐懼。
“我經常說,,‘一帶一路’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全球化不同,,它只是借助了全球化?!卑柌紕谡f,。
為了自己的新研究,阿爾布勞不僅開始學習中文,,還數次訪華,,并與各國各界學者交流。歷經兩年時間,,在2018年4月,,他發(fā)布了一本25萬字的社會學書籍——《中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角色》。
這本書一共14章,,前4章詳細闡述了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解讀,。阿爾布勞在書中說,“一帶一路”既是行動綱領,,更是有歷史意義的信條,。“一帶一路” 倡議正在向世界展示一條非常實際的前進道路,,為實現這些目標創(chuàng)造了最大的可能性,。
如今,82歲的阿爾布勞繼續(xù)從事社會學研究,。每當有人問起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看法,,他常這樣回答:“當我們提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候,談論的應當是‘和而不同,、和合共生’,。”
他認為,,在全球化時代,,持不同價值準則體系的主體應該學會求同存異,互相尊重與合作,,這與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所倡導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念非常一致,。
阿爾布勞不僅在學術研究中有亮麗“中國色”,,家中也陳設著清代陶瓷、花鳥水墨畫,,書架上數層中國書籍里有《菜根譚》《京華煙云》《中國城鎮(zhèn)化》……
這個在少年時代就對中國懷有“莫名興趣”的社會學家經常感嘆:“如果我從18歲就開始學習(中文),,那將成為我人生一筆巨大財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