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
超八成個人遭遇過信息泄露
40+30
我國有近40部法律,、30余部法規(guī)涉及個人信息保護
3C原則
獲取信息應取得用戶同意、讓用戶了解隱私政策,、給用戶對個人信息利用的控制權
核心閱讀
中消協日前發(fā)布的《100款APP個人信息收集與隱私政策測評報告》顯示,,91款APP存在過度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問題,近半數APP的隱私條款內容不達標,。
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需要進一步完善立法,,監(jiān)管要多出實招,行業(yè),、企業(yè)應加強自律,,全面行動起來,對泄露盜賣信息者嚴懲不貸,,對黑色產業(yè)形成圍追堵截,。
最近一段時間,由騰訊發(fā)布的《2018微信年度數據報告》被朋友圈熱轉,。從交通出行習慣,、生活作息規(guī)律到常用表情符號,各個人群的“微信畫像”躍然紙上,。這份報告“火了”,,但也招來很多質疑:微信不會是在窺探用戶的隱私吧?
雖然騰訊馬上回應“所有數據均已匿名及脫敏化處理”,,但許多人還是心里犯嘀咕,。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日前發(fā)布的《2018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顯示,“個人信息保護缺失”高居當年維權輿情熱點排行榜第二位——你在看手機,,而屏幕那邊,,不知有多少只眼睛盯著你哩!
目前,,個人信息被泄露的情況有哪些種類,?會對個人和社會造成哪些損害?增強個人信息安全,、避免人人成為“透明人”,,我們該如何行動起來?
超八成消費者個人信息被泄露過,,近半數APP的隱私條款內容不達標
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人們是幸運的:一鍵下單,,可口的飯菜就能送到家里;刮風下雨,,出租車可以開到門口,;預約掛號,一個軟件連著多家醫(yī)院,,再不用披星戴月排長隊,;家有年長老人,可用手機實時查看其坐臥起居,;或者美圖軟件來個自拍,,就能給自己換個發(fā)型……不過短短10多年,我們的生活已經處處“互聯網+”,,經濟社會管理很多難題迎刃而解,,日常生活的方便,、舒適程度大大提升,而且催生了很多新業(yè)態(tài),、新行當,,挖掘百姓消費新潛力、增添經濟新動能,。
然而,,“發(fā)展的煩惱”也如影隨形——
“您好!我是教初二數學的馬老師,,您家小孩兒需要期末考前輔導嗎,?”“這里是某醫(yī)院某科室,您最近身體是否不適,?”……從理財,、培訓到裝修、出游,,對方似乎有“未卜先知”的超能力,準確知曉你的某些關鍵信息與近期需求,。這說明,,你的個人信息被泄露了。
這種情況有多嚴重呢,?中消協發(fā)布的《APP個人信息泄露情況調查報告》(后簡稱《調查報告》)顯示,,當前我國遭遇過個人信息泄露情況的人數占比為85.2%。當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后,,約86.5%的受訪者曾收到推銷電話或短信的騷擾,,約75%的受訪者接到詐騙電話,約63.4%的受訪者收到垃圾郵件,。
中消協發(fā)布的另一份調研報告《100款APP個人信息收集與隱私政策測評報告》(后簡稱《測評報告》)顯示,,91款APP存在過度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問題,近半數APP的隱私條款內容不達標,,位置信息,、通訊錄信息、身份信息,、手機號碼這幾項高居涉嫌過度收集或使用信息清單中的前四名,,部分APP還涉嫌過度收集個人財產信息、生物識別信息等敏感信息,。
47款“劣跡”突出的APP中,,侵犯用戶隱私的典型問題包括:
——隱私條款籠統不清,對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圍、類型,、保存期限,、地點等沒有明確說明,收集敏感信息時未明確告知用戶信息的用途,。比如,,被測評的10款交易支付類APP中,即便是唯一被評為四星的那一款,,在收集個人敏感信息時,,也未對核心和附加功能進行區(qū)分,導致用戶容易認為所收集的信息均為必需項,。
——沒有或未明確用戶更正,、撤回同意、刪除個人信息的途徑,。比如愛搶購APP不支持賬號退出功能,,手機解綁需向客服申請,方法過于繁瑣,。
——對外提供個人信息時不單獨告知并征得用戶同意,。有些應用以提升產品或服務質量的需要為名,在傳播用戶信息時越界,。比如,,ofo小黃車向關聯公司及第三方分享相關信息時,未單獨征得用戶同意,,且對外提供行為未體現其必要性,,其存在的風險不得而知。
——大量收集與所提供服務無直接關聯的個人信息,。一些應用未遵守行業(yè)標準中關于最小化收集個人信息的規(guī)定,,像天氣預報、手電筒這類功能單一的APP,,在安裝協議中竟然都提出要讀取通訊錄,。
“總體來看,由于網絡空間具有即時性與虛擬性,,公民個人信息一旦遭泄露普遍存在舉證難,、損失認定難等問題,需進行更加有效的治理,,目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等違法犯罪問題仍呈高發(fā)態(tài)勢,。”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說。
非法信息買賣形成黑色產業(yè)鏈,,涉事主體缺乏法律與責任意識,,事前保護和監(jiān)管亟待加強
不少受訪者都有這樣的困惑:個人信息曾被多個單位、機構或企業(yè)采集過,,信息到底是怎么被泄露,、買賣的?究竟誰是“元兇”,?
其實,,信息泄露有跡可循?!墩{查報告》發(fā)現了兩條最主要的途徑:
一是經營者未經本人同意擅自收集客戶信息,,也就是《測評報告》指出的隱私政策不合理導致的諸多亂象,最典型的是部分記賬理財APP會通過留存消費者的個人網銀登錄賬號,、密碼等信息,,并模仿消費者網銀登錄的方式,獲取賬戶交易明細及余額等信息,,某些小額貸款APP的開發(fā)商甚至能通過技術手段獲得用戶手機系統最高管理權限,。
二是經營者或不法分子故意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這兩者均超過調查總樣本的60%,。業(yè)內人士指出,這已形成一條規(guī)模龐大,、利益巨大的產業(yè)鏈,上游環(huán)節(jié)負責“源頭供貨”,,中游負責“包裝易貨”,,下游負責“應用變現”。公開數據顯示,,我國網絡安全產業(yè)規(guī)模僅為450多億元,,但據推測,國內網絡非法從業(yè)人員已超150萬人,,互聯網黑色產業(yè)鏈早已達千億元規(guī)模,。
其他被泄露方式還包括:網絡服務系統存有漏洞造成個人信息泄露,不法分子通過木馬病毒,、釣魚網站等手段盜取,、騙取個人信息;經營者收集不必要的個人信息,,這些經營者包括手機應用程序APP,、網絡服務提供商、“云”服務等。
一直以來,,國家重拳出擊整治網絡個人信息泄露亂象,,為廣大網民營造安全放心的網絡環(huán)境。公安部2018年開展“凈網”專項行動,,嚴厲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黑客攻擊破壞等犯罪行為,僅半年內,,就抓獲犯罪嫌疑人8000余名,,其中涉及電信服務商、互聯網企業(yè),、銀行等行業(yè)內部人員300余名,,黑客1200余名,繳獲“黑卡”270余萬張,。
不過,,總體上當前我國網絡個人信息泄露情況仍不容樂觀。陳音江指出,,當前個人信息買賣之所以呈現利益化,、復雜化、常態(tài)化的特點,,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采集或儲存企業(yè)缺乏保護個人信息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有的企業(yè)過度采集用戶個人信息,,目的就是根據用戶的消費行為分析,精準投放商業(yè)廣告,;有的企業(yè)采集公民個人信息以后,,由于安保防范措施不到位、內控制度不完善,,個別企業(yè)的“內鬼”與不法分子勾結,。另外,目前個人信息保護主要依賴事后監(jiān)管,,缺少事前保護和監(jiān)管,,公民個人信息保護職責分散且呈現邊緣化,受害人維權渠道不通暢,,經濟補償難落地,。
監(jiān)管嚴起來,標準強起來,,形成監(jiān)管合力,,打好“技術”補丁
保護公民信息不受侵害,,當務之急是完善法律法規(guī)——
目前我國有近40部法律、30余部法規(guī)涉及個人信息保護,,比如《民法總則》《刑法修正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網絡安全法》《電子商務法》等等,。中消協商品服務監(jiān)督部主任皮小林認為,要真正保護好“大數據時代”的個人隱私,,需要進一步提高法律的操作性,,能比較全面地覆蓋目前信息侵權行為的各種表現,減少法律盲區(qū),,同時應提高對于個人信息侵權行為的制裁力度,,“要給互聯網企業(yè)收集用戶信息等行為戴上‘緊箍’?!?/p>
據悉,,2018年9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guī)劃公布,,旨在強化企業(yè)主體責任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與《數據安全法》已被列入第一類項目,,有望使個人信息保護早日進入法制化軌道。
監(jiān)管力量還需“擰成一股繩”——
目前,,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主管機關還未確定,,相關職責分散于公安、工信,、網信,、司法等多家部門,如何在實際工作中形成監(jiān)管合力,,還需進一步探索,。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指出,個人信息獲取,、存儲和利用的環(huán)節(jié)眾多,,流通傳播又兼具隱蔽性和復雜性,強化公民個人信息安全,,須得多方聯動、協同共治,。
“首要的是,,監(jiān)管部門必須利劍高懸,加強監(jiān)督執(zhí)法,?!标愐艚赋觯嘘P部門要對網絡攻擊,、網絡詐騙,、網絡有害信息等違法犯罪活動加大打擊力度,切斷網絡犯罪利益鏈條,持續(xù)形成高壓態(tài)勢,,使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免受侵害,。
“下一步,重點加強對當事人的民事權益保護,,充分調動法院的積極性,,在懲戒手段、賠償問題上落實落細,,強化侵害個人信息權行為的賠償責任,,比如建議立法上增加最低賠償額規(guī)定,借鑒消法500元或者食品安全法1000元最低賠償數額規(guī)定,?!敝袊嗣翊髮W法學院教授楊立新說。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中心研究員朱巍建議設立黑名單制度,,將違規(guī)企業(yè),、個人納入黑名單,越界侵權APP在應用市場下架,,同時追根溯源找到發(fā)布者,,從重處罰?!懊袷律?,要對消費者進行賠償,消協要發(fā)揮積極作用,;行政上,,可對涉事機構處以吊銷執(zhí)照等處罰;刑事上,,主要負責人應被訴以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等,。”
行業(yè)企業(yè)標準強起來——
專家建議,,行業(yè)要建立網絡個人信息分類標準,,企業(yè)要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推動數據防竊密,、防篡改,、防泄露等安全技術的研發(fā)和部署,對數據庫,、服務器,、服務器網絡、客戶端網絡,、客戶端等關鍵節(jié)點做好防護工作,,有效降低“內鬼”和不法分子竊密風險,。
事實上,面對“信息保護缺失”的風險隱患,,一些大型互聯網企業(yè)正在通過筑牢制度“防火墻”,、打好技術“補丁”,加寬個人信息保護的“護城河”,。
一位業(yè)內人士認為,,互聯網公司在數據隱私保護工作中應始終遵守“三C”原則:取得用戶同意(Consent)、讓用戶充分,、全面了解隱私政策 (Clarity),、給予用戶對其個人信息利用的控制權(Control)。比如在產品中增加隱私偏好設置選項,,讓用戶可以動態(tài)開啟或關閉個人信息的應用場景,,也可輕松訪問被采集的數據以便審核,,同時給用戶請求和申訴渠道,,以便用戶更新,、修改或刪除數據。再如,,對收集的個人信息按照敏感程度進行分類分級,,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和安全防護策略,,確保用戶信息安全,。
延伸閱讀
防APP窺探隱私,,你能做點啥,?
如何防止APP過度攝取個人隱私,,避免個人信息被濫用?以下是幾條小貼士:
下載手機APP時:最好通過手機“應用商店”等正規(guī)平臺下載,、安裝。在安裝過程中,,留心閱讀相關信息權限提示,。比如,,現在很多主流品牌手機“應用商店”里的APP,,在進行安裝之前,,都會在介紹頁面展示該APP與隱私相關的權限詳情,告知用戶該APP需要讀取位置,、讀取通訊錄,、檢索正在運行的其他應用等,。如果你覺得授權這些信息對你不利,你可以放棄安裝,。
打開APP界面時:APP往往會提示用戶開啟相關權限許可,,這時你應當謹慎授予APP打開攝像頭和麥克風,、讀取短信、讀取聯系人,、讀取位置信息等權限。除非是必不可少的權限,,那些你認為APP不必獲取的權限都可先選擇否定,。此外,,還可在安全軟件或系統設置中關閉某些APP的自啟動功能,,如不能關閉,,可以卸載,。
使用APP一段時間后:定期用手機管家,、殺毒軟件等對手機里的APP進行全面檢查。同時,,對社交類,、支付類、出行類,、網購電商類等涉及個人財產,、生活圈子、行蹤軌跡的APP,,你應當多加留意,,最好設置不同類型的賬號和密碼,防止其他APP擅自開啟或出現賬號被盜等情況,,以免給自己或家人,、朋友帶來財產等損失。
不再用舊手機時:建議把重要數據做備份,,然后多次存取一些無關緊要的內容或者大型視頻文件,,直至將存儲空間全部占滿。還可以給手機安裝一個“文件粉碎機”,進行信息擦除,。最后,,將舊手機低價轉賣或扔掉前,請確保隱私信息已經妥善處理。(內容來源于騰訊社會研究中心,、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等 邱超奕整理)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